公元1735年,在位13年的雍正皇帝离奇去世,有关他的死因一直是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
目前比较确定的是,他在临终之前,曾给继承人乾隆留下了一个由四人组成的辅政团队,他们分别是皇亲允禄、允礼,这俩人算是给乾隆撑腰的人。另两人分别是满官代言人鄂尔泰,和中原人的代表张廷玉,这俩人算是给乾隆打理朝政的。
张廷玉一个中原人,为什么可以位列四辅臣之一呢?主要原因有两个。
张廷玉的父亲叫张英,早在顺治年间就已经“积极要求进步”,不过因为身体染病,所以没能在顺治朝入仕。但是他的态度却已经让清廷看到,后来他凭借科举入仕之后,因为“品学兼优”所以升迁的速度很快。
张英的家在安徽桐城,一般人应该都知道,这里诞生过一个以散文扬名的“桐城派”。可能熟悉历史的人还知道,桐城派的四祖之一方苞,曾是康熙晚年的特别顾问,据传他对雍正能从“九王夺嫡”中胜出,起了很积极的作用,因此雍正对他很优待。
虽然史料没有说张英这个桐城人和桐城派有什么关系,但是在外人眼里,他应该也算是方苞的同路人。张廷玉出生在这么一个根正苗红的家庭,又是个聪慧之人,所以成名也很早。至于他身上有没有桐城派的影子,不太好直接确定,不过从他在康熙朝就入职南书房,雍正朝又被重用上看,他和方苞应该在雍正继位之前就是站在雍正一边的。
所以雍正看重张廷玉的第一个原因,应该可以归结为政治正确。
在清朝的皇帝中,雍正应该算是最勤勉的一位。不过皇帝光自己是根铁,他自己又能捻几根钉子呢所以他需要一个好助手来协助他。
雍正在位时,把顺治朝就开始着手的《明史》给完成了个七七八八,而具体的经手人就是张廷玉;
雍正在位时,为了肃清康熙末年的松弛吏治,花了很多经力和功夫,如果不是他,可能就没有“康乾盛世”了,而张廷玉早年就是因为整顿吏治手腕很硬,而被称为“伏虎侍郎”;
雍正在位时,虽然清朝的制度体系已经初步建成,但是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奏折的应用,以及鼎鼎大名的军机处等等,而这些,张廷玉都是主要经办人;
俗话说,不做才会不错,你只要做事,就难免会出错。但是张廷玉在雍正朝几乎从未出过纰漏,而且人家的办事效率还非常高。据史书记载,雍正用兵准噶尔期间,一天要处理的文书要三位数,而张廷玉作为雍正的“秘书”,总能处理得井井有条,雍正当时夸他自己干一天,能顶别人干十天。
所以雍正看重张廷玉的第一个原因,应该可以归结为能力突出。
张廷玉要态度有态度,要能力,还有可以让领导放心的背景,和丰满的履历,这样的人有什么理由不留给儿子用,所以他就成了乾隆的辅政大臣。而且雍正在去世之前,为了让这个老朋友好好照顾儿子,还给了张廷玉一个破纪录的优待,许他以中原人的身份配享太庙。
公元1736年,乾隆继位时的张廷玉,已经算是位极人臣,办事的大臣中,除了满大臣鄂尔泰之外,再也没有人能压制住张廷玉。
而且张廷玉又属于中原人,所以满朝的汉臣更是以他为马首是瞻,他的风头一时无两。不过因为有鄂尔泰在,乾隆也不用太担心他尾大不掉。
但是在公元1743年,却出现了变故,鄂尔泰因故去世了。鄂尔泰去世之后,乾隆必须要提拔一个人来制衡张廷玉,这样乾隆才能放心使用他。
但是乾隆提拔的这个人叫纳亲。讷亲的祖辈是开国重臣,姑母还是康熙的皇后,算上是皇亲贵戚。他在雍正朝期间表现得也可圈可点,所以乾隆就有意提拔他。但是乾隆过分地高估了他。
他非但不能制衡张廷玉,反而让张廷玉的权势越来越大。乾隆一看自己找的人不行,短时间有没有更合适的,于是就开始自己下场。
对于张廷玉这样已经扎根很深的老臣,乾隆自然不好直接翻脸,而是打算一步步地来削弱张廷玉的影响。而张廷玉当时的年纪也已经不小,他又是个聪明人,所以就打算急流勇退,于是他就找了个借口向乾隆“乞骸骨”。
乾隆虽然也愿意乐见其成,但是并不打算就这样把张廷玉放走,因为张廷玉虽然退隐山林,但是他的影响力还在那里,只要他还活着,乾隆就很难放心。
正当乾隆准备找借口再打压一下张廷玉时,张廷玉竟然自己出了问题。雍正去世之前,曾遗命让他配享太庙,结果乾隆同意他退修的时候,没有提到这个退休待遇。张廷玉有点不甘心,于是就跑去找乾隆要个说法。
以乾隆当时的想法,你张廷玉就是不犯错,我也要找你麻烦,你还主动把由头递了过来,那么我还等什么。于是乾隆就开始借题发挥,说张廷玉如何如何不好,并对他进行了处罚,而且还通过张廷玉这个引子,把张廷玉一系的人马给顺手清理了一下。
等到张廷玉被清理之后,乾隆就开始继续培养新人,这一次他亲手培养的人叫傅恒。因为这次他选的人比较优秀,又没有人敢捣乱,所以傅恒成长得很快,但是傅恒不长寿,所以乾隆只好再来一遍。有了经验的乾隆再次培养的人选,大家都不陌生,他就是清朝第一贪和珅。
从上述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乾隆当年之所以要变着法地找张廷玉的麻烦,并不是张廷玉晚年不懂事了,而是乾隆需要平衡朝中的权力。所以即使张廷玉表现得再好,乾隆也会找到一个不存在的理由。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史新考》、《清通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