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革命历史是一段刀锋剑影的故事,无数无名英雄在默默付出,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自己的力量。在那个年代,诞生了一批“双面英雄”,表面上他们是默默无名的普通人,在人们无法注视到的地方却是抗战一线的地下英雄。
在山东菏泽就有一位英雄,她为共产党的请报业务献出了汗马功劳。那些危险中传输的请报信息,为中日交战提供了战略新优势,甚至有一份请报,为除掉菏泽当地著名的汉间王子杰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这位革命女英雄的贡献有目共睹,她的故事、抗战纪念物甚至被摆放在菏泽博物馆中,深受络绎不绝的游人的敬佩尊重。
她是谁?作为请报交通员,她立下了怎样的功劳,才使得抗战纪念物都被留存在博物馆中?
故事要从1969年,一次普通的博物馆参观日程中。
一、重见故物
1969年初春,菏泽博物馆迎来了一位年迈的参观者,她在来来往往的游客中略显得出众。在周围人都走动着参观展品时,这位老太太却坚持不懈地盯着同一个展柜。
展柜里是一个针线包和老照片,老太太久久地看着展柜,慢慢地掉下泪来。
讲解员注意到了老人的异样,亲切地上前询问道:“老人家,需要帮助吗?”
老太太说:“你们在哪里找到这个针线包的?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再见到它……它可是陪伴我十几年的老朋友啊。”
听到老人的话,讲解员意识到了什么。讲解员不动声SE地对比了展柜的照片和面前的老人后,非常确定:眼前的老人就是照片里的抗战英雄——朱文起。
朱文起老人看着展柜里失而复得的针线包,感慨地回忆到:“这个针线包,曾经为打鬼子汉间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请报交递
在那个战役焦灼的年代,请报是至关重要的克敌利器。因此,产生了一批批传递请报的“地下游击队”,他们伪装成普通人穿梭在大街小巷,通过暗号和联络点接头。
朱文起老人正是一位请报员。那是1941年,当年她才三十多岁,只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直到一个冬夜,她的侄子游文斋登门造访,改变了朱文起的一生。
原来,侄子游文斋是一名共产党员,活跃在中日抗战的第一线。这一次登门,正是因为请报员人手不足,想要发展朱文起为新的共产党请报员。
面对侄子的请求,朱文起大义鼎然,立刻同意下来。她说:“我一个寡妇,无牵无挂的,做请报员正合适。请报交给我你们就放心吧,一定会把请报好好地送到你们手上!”
侄子和组织对于朱文起的奉献经神非常动容,很快,朱文起就成为了一名正式的请报交通员。
心思缜密的朱文起很快就适应了请报员的生活,在传递请报的时候,她会细心地做一些掩护。比如拄着一根拐杖和手持缺角的陶瓷碗,怀里还藏着一个十厘米大小的针线包。朱文起的打扮就像是一个人群里随处可见的中年妇女,经济条件不太好,所以一边乞讨一边做针线活赚钱度日。
而至关重要的请报,正藏在针线包里,十分的隐蔽。
朱文起为组织上传递了几年请报,为许多战役和游击战立下了汗马功劳。许多日军、汉间都曾因朱文起传递的请报而败走菏泽。
菏泽当地人和日本人的抗战,终于在1945年以日本人无条件投降而结束。抗日战争自此全面胜利,中国再一次守住了国门,赶跑了外来的侵略势力。
抗日战争胜利后,朱文起等请报员也慢慢恢复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而见证她曾经危险生活的针线包,却不见了踪影。
原来在抗战末期,由于请况紧急,朱文起将请报和针线包一起交给了接头人,她也不知道这份请报和针线包会被送往哪儿去。战争的瞬息万变中,朱文起失去了针线包的下落消息,她本以为,针线包早已经遗失了。
可万万没想到,朱文起惊讶而感动地发现,针线包竟然一直被细心保存着,新中国成立后,更是作为菏泽抗战历史的细节和纪念物,被郑重的陈列在博物馆中。
时间一晃眼几十年而过,朱文起看着展柜里的针线包,仍能想起年轻时她为共产党传递请报的日子。那段动荡不安、刀口添血的历史,终于成为了一段过去,浓缩了无数生命和血汗的针线包,终于能歇口气、安静地陈列在博物馆中,享受新中国的和平和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