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康熙年间由三个藩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三藩分别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经忠。这三个藩王都是异姓王,都为清朝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历朝历代异姓王都没有好下场,皇帝也不放心这些异姓王。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最终决定解决藩王坐大的问题,下令撤藩。吴三桂不服朝廷撤藩,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将矛头指向清廷,“三藩之乱”由此开始。
吴三桂大军先由云、贵开进湖南,几乎占据湖南全省,进而占据四川。南方各省汉官见吴三桂声势如此浩大,纷纷响应。一时间三藩的势力范围已经涵盖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各省,占了清朝半壁江山。然而之后吴三桂就在湖南沿江布置防御工事,不再北上,这让绝望中的康熙帝看到了机会,清廷迅速调整战略、安排兵力,对三藩内部实行不同策略,即坚决打击吴三桂,招抚其他反叛者,如此一来吴三桂的力量就被分化了,威胁大大降低。同时清军集中兵力进攻湖南,吴三桂很快就独木难支。
1678年(康熙十七年)走投无路的吴三桂决定临死前过把皇帝瘾,在衡州称帝,建国大周,建元昭武。仅仅五个月后吴三桂就郁郁而终,将皇位传给了孙子吴世璠。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攻入云南昆明,吴世璠自杀殉国,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终于结束,清朝统治也稳定了下来。此后百年间清朝内部再无大规模战争。那么为何席卷中国半壁江山的三藩之乱会虎头蛇尾,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呢?
“三藩”横征暴敛,不得民心
吴三桂起兵时已经是1673年了,距离清朝1644年入关过去了30年,距离南明1662年灭亡也过了10年,此时天下刚刚安定下来,百姓当然不想再生战端。况且清朝入关后的顺治帝、康熙帝都是励经图治的好皇帝,致力于恢复战后经济、整顿吏治、减免税赋、重用汉臣、主动汉化,百姓已经接受了清朝的统治。在这个时间点起兵那是逆天而行,真心支持的百姓没有多少。
而且吴三桂的身份十分敏感,在明朝时担任辽东总兵,得知崇祯帝自缢身亡后又打开山海关投降清朝,被封为平西王。本就是明朝叛臣的吴三桂如今竟然以“兴明讨虏”为口号起兵,这难道不讽刺吗?明朝遗老有多少人能支持他呢?
吴三桂名义上是清朝封的平西王,实际上就是云南的土皇帝。在执掌云南的十年里,吴三桂擅自增加赋税,大搞圈地,垄断云南矿产资源以进行走私贸易,中饱私囊。尚可喜、耿经忠与吴三桂是一丘之貉,在封地内强征豪敛,根本就不得民心。起兵以后的吴三桂依旧不体恤百姓,缺乏钱粮就纵兵抢掠,还强征百姓参军,如此不得民心,怎能成就大事。
三藩各自为战,并不团结
三藩是三个不同的派系,大家同床异梦、各怀鬼胎。吴三桂起兵时甚至没有与尚可喜和耿经忠商量,好在耿经忠与吴三桂有着同样的利益追求,那就是B清廷撤回“撤藩令”,所以很快耿经忠就响应吴三桂,于福州起兵。但尚可喜坚决拒绝反叛清朝,拒不响应吴三桂。可惜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被吴三桂千方百计收买了,竟然发兵围困了自己父亲的府邸,夺取了广东最高指挥权,响应吴三桂叛乱。由此三藩才在表面上统一了战线。
其余响应吴三桂的原清朝将领也有很多表面上顺从,实际上暗中联系清军,给自己留下后路的,如广西的孙延龄、傅弘烈。所以没有那么多人愿意为吴三桂卖命,所谓“天下群雄响应”不过是一个表象罢了。康熙帝也是深知三藩内部并不团结,才对症下要,颁布诏令,停止对耿经忠、尚可喜的废藩,并且其他反叛官员只要投降,对所犯之罪一律不追究。如此一来吴三桂就成了“孤家寡人”,仅靠自己一藩的力量完全不能与清朝抗衡,失败是迟早的事。
康熙帝制定了成功的战略
当然,三藩之乱能够被成功平定,康熙帝的功劳是不小的。吴三桂起兵后虽然前期势如破竹,很快控制了长江以南的所有地区,可是之后就不再前进,反而沿江布置防御工事。吴三桂应该是考虑到了自己的军队都是南方军队,只适应在南方山区作战,一旦北上遇到机动新极强的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很难取胜,因此不如防守长江,B迫康熙帝妥协,最差的结果也能与清朝划江而治。
可康熙帝没有被吴三桂的气势压倒,反而看穿了吴三桂的想法,立刻调集重兵驻扎湖北,如此一来吴三桂的大军就被牵制在了湖南,进不敢与清军硬碰硬,退不敢主动让出湖南,陷入进退两难之境的吴三桂犹如困兽一般,只能坚守湖南。
此时康熙帝又派兵镇守江西和浙江,将耿经忠的势力困在福建,让吴三桂与耿经忠不能会师,两藩只能各自为战。达到战略目标的康熙帝又着手平定西北王辅臣叛乱,打通了从西北进攻四川的大通道,随后调兵平定福建,两广也望风而降。此时坐镇湖南的吴三桂已经被清军从两广、江西、湖北、陕西几个方面包围了,败局已定的吴三桂只能匆匆称帝,也算是不枉此生了。
总的来说,吴三桂起兵是不占天时地利人和的,加上自身能力有限,没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充其量只能当个将军,没有打天下的才能,三藩之乱注定不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