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因为特殊的地理形势,所以造成了南北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乱世之间,就很容易形成南北分裂。历史上,完成一统天下,自古以来就存在两种方式,一是南征,二是北伐。
南征相对容易,历朝历代基本就是先稳定中原之后再扫平江南,进而完成国家统一,秦朝先稳固三晋之后才有余力征伐楚国,西晋、隋唐宋都是南征完成的国家统一。但是,自古以来北伐完成概率相对南征就很低了,真正成功的,其实也就是朱元璋是全面成功,而北伐战争勉强形式上成功。
北伐难以成功,这中间有很多种原因,首先是,在历史上南方相对于北方开发晚了很多年,南方的人口和科技远不如北伐,所以相对而言实现北伐成功的概率就没有那么大。其二就是地理因素,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地图北宽南窄,所以北方对南方有一种包裹和压制的姿态。其三,北方人和南方人的习惯不同,北方军队以骑兵和步兵为主,南方则以水军为主,在此请况下,北方打造一支水师相对容易,而南方根本不可能打造一支强悍的骑兵队伍,这就呈现了,在南北朝时期的北伐,最大的战果也就是抵达水师能到的极限距离。
但是,即使北伐成功概率很低,可历史上仍然不乏大量的北伐先例,无数先辈前赴后继,为完成国家与民族一统而抛头颅洒热血,即使身处南方不利地形,也坚持不懈地北伐。
蜀汉第一次北伐1、蜀汉北伐
历史上的北伐大事记中,因为三国演义的缘故,蜀汉北伐成为了耳熟能详的典故,毕竟孔明六出祁山的故事,至今仍然在民间和各类艺术作品中为人乐道。三国时期,因为蜀汉国势衰弱,所以采取了以攻为守的战略。自刘备北伐收复了汉中但是却损失了荆州要地之后,蜀汉政权便成为了困守巴蜀的一个偏安政权,基本失去了与曹魏逐鹿中原的机会。
所以,蜀汉自诸葛亮开始,历代都奉行以攻为守的策略,将战火燃烧在魏国的土地上。最著名的当然属于诸葛亮的六次北伐,实际上真正出兵的只有五次,孔明以倾国之力北伐而不容有失,所以基本上都是极为谨慎的用兵,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和不利局势,蜀汉便会撤军。以这种持续给曹魏边境压力的方式,造成曹魏边患重重,无力南下征讨蜀汉,蜀汉可以实现完美的防守战略部署,缺点就是连年用兵,造成蜀汉百姓疲敝,国内矛盾重重。
蜀汉北伐诸葛亮之后,继任者姜维采取的战略,只不过动静要小了很多,姜维在掌控蜀汉兵权的24年时间里,总共发起了差不多十一次北伐,这当中,有延续以攻为守的战略因素,但是更多的是,姜维拥军自重,不想被剥夺兵权的一种政治手段。结果就是,进一步掏空了蜀汉的国力,直接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总而言之,蜀汉看似声势浩大的北伐,不过只是雷声大雨点小,用以攻为守的战略部署来牵制魏国的一种手段罢了。相比而言,东吴政权在陆逊的带领下的四次北伐,取得的战果明显大于蜀汉的北伐。
桓温三次北伐2、桓温北伐
自衣冠南渡和琅琊王氏拥立司马睿割据江南开始,中国长达两百多年的南北割据就基本形成。东晋在经历了最初平定国内矛盾之后,政局渐渐稳定,门阀之间也形成了默认的等级差别,简而言之就是大秩序建成了。国家稳定,自然就会带来一个高速的发展阶段,桓温,就崛起于这么一个美好的时代。正因为这个缘故,桓温的北伐,相比之前的祖逖北伐、殷浩北伐、褚裒北伐都显得时机更加成熟,效果更加明显。
正巧,当时后赵崩溃,鲜卑南下,氐族和羌族相继南下重整河山,北方陷入混乱,正好给了南方北伐的机会。而刚平定了蜀地然后又B废殷浩的桓温自然看到了这个机会,于是为了创立功业以便更好地掌控朝局为目的,开启了由西向东的三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354年,桓温沿着汉江北上,北伐关中立足不稳的前秦,此时刚走出陇西大山的前秦国力弱小,桓温占据很大的优势,一路推进到了长安以东,这是自317年,西晋残部固守的长安被汉赵攻破之后,37年,晋军首次涉足关中,当时很得民心,桓温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本有机会一举灭掉前秦。但是桓温没有大胆进攻,而是屯兵关中准备收麦子以充军粮,结果前秦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桓温北伐迁走关中百姓数万人草草南下,被前秦追击,惨败。
桓温北伐中原第二次北伐,算是最成功的一次,自江陵北上,通过水运,到达了洛阳周边的伊水,同时派遣另一路大军进入黄河,夹击洛阳周边的敌人。桓温亲自披甲督战,命晋军结阵而进,终于大破姚襄,收复西晋故都洛阳。此战之后,桓温正式名扬四海,在东晋朝中一家独大。
而桓温为了给政治生涯上更进一步奠定基础,趁前燕在战神慕容恪病逝之后,嫉贤妒能的慕容评当朝,开启了第三次北伐,从淮河进入黄河,但是当时赶上天下大旱,各条河道水量不足,桓温走的举步维艰,很多时候需要现挖凿河道,而后方军需供应又极为困难,所以在面对慕容垂的大军赶来之际,已然军粮耗尽。不得不仓皇撤退,被慕容垂八千骑兵追击,损失过半,此战也断送了桓温称王称帝的政治前途。
从桓温北伐,我们不难看出,南方大军北伐的局限新,桓温两次重大失败都是因为粮食问题,第二次虽然成功,却也不能扩大战果。主要原因就是水路运输问题,南方河道纵横,适合船只运送,可以节省大量成本。但是水运是有极限的,而依靠水路转运粮草的军队,因为地理因素,自然也是有北伐极限的,军队一旦TUO离水路太远,就会陷入粮草危机,进而以草草收场而告终。桓温三次北伐,始终没有摆TUO这个怪圈。
东晋北伐3、孝武帝北伐
东晋在桓温病逝之后,司马氏才真正掌握了皇权,也就是说,东晋一百多年,或许只有孝武帝一人切切实实掌控了中央朝政大权。孝武帝统治时期,北方因为前秦十余年内基本统一了北方。但是在南下征讨东晋以求一统天下的战争中,却在淝水之战马失前蹄,不战自溃,因此引发了一系列连锁效应。
前秦在淝水之战惨败后,迅速土崩瓦解。前秦崩溃之后,鲜卑、匈奴、羌族相继崛起于北方,瓜分前秦的政治遗产。而东晋取得淝水之战大胜之后,士气正旺,于是趁胜北伐,取得了桓温之后,又一次巨大的北伐成功。
谢玄本次北伐,在孝武帝的统筹下,由谢安主持,谢玄统帅。所以,也称为谢玄北伐。谢玄所统率的北府兵,战斗力极强。在前秦溃败之后,迅速追击,收复了大片失地。次年,也就是384年,谢玄再次北伐,谢玄攻克中原重镇徐州,刘牢之攻克了鄄城。随后,北伐大军继续北上,一路横扫青州和河南东部。
次年,刘牢之渡过黄河,攻下了黎阳,远望河北重镇邺城。之后,又赶上苻丕与慕容垂在河北拉锯,刘牢之在得到谢玄允许下,答应了苻丕求救的请求,率领大军突袭邺城,将慕容垂击退,并且一路向襄国进发。但是却孤军深入,被慕容垂击败,损失惨重,不得不撤回黄河以南。
此次北伐自此告于段落,但是这一时期,是北伐的绝佳时期,可惜东晋收复北方失地的决心不足,否则成功的概率还是比较可观的。
刘裕北伐后秦4、刘裕北伐
刘裕北伐,是东晋和南朝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北伐,只是最后的时机不合适,外加天公不作美,否则刘裕很有可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历史重任。刘裕在击败桓玄之后,重新恢复了晋室江山。而刘裕为了自己的政治生命能够更进一步,也学着殷浩和桓温,开启了北伐之战。
刘裕时期,正值北魏崛起之际,当时北方的其他政权皆已衰落,后秦、南燕和西北的许多个政权皆衰落不堪,刘裕第一次北伐,征伐南燕政权,在野战中击溃南燕主力大军之后,随后围攻南燕都城广固。历时一年有余,最终攻破广固,灭亡了南燕,后来因为卢循作乱,刘裕没有继续北上,而是回归处理国家内部事务。
刘裕北伐中原六年后,也就是公元416年,刘裕再度开启北伐,准备一举灭掉后秦。于是刘裕由淮入泗,进入黄河,借道北魏,进攻后秦。途中以却月阵以少胜多,击败了北魏骑兵,收复了黄河南岸的几乎所有土地。
随后,刘裕继续西行,在王镇恶和沈田子等人的配合下,大军一路直擦后秦腹地,于417年八月就攻陷了长安城。刘裕北伐收获极大,将整个黄河以南乃至山东半岛和关中地区都收入了掌下。
可惜,在刘裕拿下关中之后,重臣刘穆之去世,刘裕不得不中断北伐大业,回到建康准备篡位事宜。关中就在刘裕撤退之后,因为内部矛盾,迅速被胡夏的赫连勃勃窃取了战果。
宋文帝北伐 元嘉北伐5、元嘉北伐
南朝四代,声势最为浩大的一次北伐,便是元嘉时期,刘宋王朝初期组织的三次北伐。结局就是,南朝国力发生了巨大的耗损,北伐大业也草草收场,南朝也因此失去了对北方的优势,被拓跋焘一人逆转了局势,成就了北魏战神的名号。
公元430年,宋文帝刘义隆,见北魏刚刚扫平北方,还要面对草原上柔然的巨大威胁,于是便匆匆组织起大军从多路北上,想要收复河南北部的土地。但是刘宋派遣大军在到彦之的指挥下,分散兵力,轻敌冒进,结果被北魏大军偷袭了大本营,惨败而回,而后刘宋不愿接受失败,派遣大将檀道济继续北上。但是在大势面前,檀道济也无济于事,只能保着大军全身而退。
450年,拓跋焘亲率10万大军攻汝阳和颍川,不克而还,宋文帝决定再次组织北伐,北魏先期进行防御,趁刘宋三路大军受阻,然后趁势南征反击,顷刻间便兵锋直指江淮,一举饮马长江。
452年,太武帝拓跋焘被其子弑杀,国内生乱,宋文帝不顾群臣反对,再度举兵北伐,却落得个元嘉草草,匆匆退回了边境之内,自此之后,刘宋王朝的北伐大业至此告于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