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穆穆圣皇,雍雍明堂。左平右墄,上圆下方。调均风雨,制度音阳。四窗八达,五室九房。南通夏火,西瞰秋霜。天子临御,万玉锵锵。——《中和乐九章》
我国古代一直有着爵位制度,这种制度是封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只要得到了爵位,不仅意味着地位的提高,而且意味着经济上有了特权。比如古代会给有爵位的人发放封地,每个月还发放俸禄,一个人如果拥有了爵位,那么他即便什么都不做,日子都能过得极为舒服。爵位可以得到如此大的收获,自然获得的难度就极高,对于王公贵族而言,可以以继承的方式获得,而对于普通人家来说,只有在战场上拼杀,才能够获得爵位。
一、古代的爵位制度
古代是最讲究等级制度的,不管是什么,都能分上几个级别,就比如说最简单的衣物,首先便是颜SE上的分级,平民百姓不能穿颜SE过于鲜园的衣服,抓到就重罚,如果穿了代表了皇家的明黄SE衣服,那么抓到就是全家处斩,而除了颜SE之外,衣物的配饰、样式也同样有着极为严格规定。爵位也是一样的,一般是以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的模式,而对于皇家子弟来说,还能得到更高的爵位,那就是王爵。
大家看这个爵位制度就可以知道,制度是极为森严的,而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出现过一些打破这样制度的称呼,就比如在文化作品中,经常能够看到的“一字并肩王”。那么大家知道这是多大的官吗?其实这也算是一种爵位,不过放到如今,只算得上是称号。为什么会这么说呢?首先从这个称呼就可以看出,“一字并肩王”是王爵,由于时代的发展,封建制度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连封建制度都没有了,更别提爵位制度了。下面就为大家“一字并肩王”的故事。
二、古代的王爵
要想理解这个称呼,大家就必须要明白什么是王爵。汉朝刚成立时,很多的非皇室成员被封为了王,最终这些异姓王都被汉朝给铲除了,最终天下只有刘氏皇族才有资格封王。后来的历朝历代,也都吸取了汉朝的经验教训,严格执行异姓不得封王的做法。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封建时代对于“王”这么忌讳,明明这只是一个爵位,并不能代表什么,哪个王朝没有一堆的皇室子弟,被封为各种各样的王。
这还要从爵位制度开始说起,大家千万不要以为王爵就是最高的爵位,在它之上还有一个级别,那就是皇帝,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皇帝只是最高等级的爵位。而想要成为皇帝,则必须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继任者必须得是王才行,否则没有资格成为皇帝。这就好像武侠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想要成为“天下第一”,那么他必须得先成为“天下第二”。皇帝也是这个样子的,如果不成为王,不可能成为皇帝。
三、一字并肩王
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到,曹草进封为魏王,其实就是在为夺取汉朝江山做准备,否则异姓不能为王是汉朝的铁律。不过因为各种原因,曹草并没有称帝,最终曹丕继承了父亲的魏王爵位后,理所当然地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就此成为了皇帝,而曹草也被儿子追封为魏武帝,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位皇帝。我们再回到“一字并肩王”,从王爵的等级制度,大家就可以看出,这个称呼虽然是王爵,但是却拥有极高的地位,可以和皇帝并肩。
相传薛仁贵由于卓越的战绩,就被皇帝封为了“一字并肩王”,但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他并没有获得这个爵位,他虽然也立下了很多的功绩,但只获得了平阳郡公的爵位,只是一个公爵,离王爵还有整整一个大等级。其实这也是正常的事,在汉朝以后,没有哪个皇帝会愿意封异姓为王爵,因为这就意味着,有可能会出现非皇室人员,名正言顺地发动篡位。哪怕这个臣子再忠心也不行,因为爵位是可以传给后代的,即便他没有篡位的想法,谁又能保证他儿子没这个想法呢?
结语:
总的来说,“一字并肩王”是一个极为耀眼的称呼,不过放到如今,也算不上什么,因为封建制度早就成为了历史,即便是皇帝,在如今也算不上什么,更何况是一个王爵。如果要进行对比,“一字并肩王”就有点类似于如今的“荣耀市民”或者是“荣誉教授”,从本质上来说只是一种美誉,并不会带来实质上的变化。
参考资料:
《中和乐九章》
《封建爵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