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末年,出现过两次众正盈朝的局面。
所谓众正盈朝,就是朝堂上主政的都是正人君子。
而正人君子单指明末第一大政治团体东林党,以及支持东林党政治主张的同盟团体。
这两次众正盈分别出现在明熹宗、天启皇帝执政之初和明思宗、崇祯皇帝执政之初。
天启皇帝和崇祯皇帝能当上皇帝,都是受益于东林党的努力。
所以,他们都对东林党抱有一定好感,愿意跟东林党分享权力,也愿意把部分朝政的主导权交给他们。
但这两位皇帝也都在起用东林党后的短短几年内,又抛弃了东林党。
崇祯皇帝还好点,在醒悟过来后,只是排斥东林党人入阁主政,可天启皇帝却放出了魏忠贤这个大杀器,把东林党人整得死去活来。
东林党人是不是正人君子?从古人应该遵循的道德草守上看,估计大部分都是,但正人君子未必就能治国。
从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到,东林党人也会排除异己,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大多数同类团体都会排除政治见解不同、治国理念不同的异己。
但他们在排除异己,及得到皇帝的信任之后,却没能扭转明朝日益艰难的国势,反而搞得越来越差。
比如国家的财政问题,东林党人主政后,只会削减自己代表的利益团体的税额,却去增加跟自己毫不相关的省份的税额。
这样干的结果是,明朝的财政问题得不到缓解不说,还因加大了某些贫困地区的负担,机发了民变。
再比如,天启皇帝已经把朝政的大部分权力交给东林党人了,可他们还不满足,试图联手皇帝身边的大太监(王安),让政治局面恢复到当初张居正联手冯保时,架空皇帝的局面。
这或许就是连续两任明朝皇帝先是重用他们,然后又决然的抛弃他们,甚至天启皇帝默认魏忠贤迫害他们的原因。
不过,导致东林党人在众正盈朝后迅速下台的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在关外,财政问题和政治博弈,不是短时间能看到结果的,可关外溃败的恶劣影响,却是立竿见影。
在明末,明朝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关外的后金(清朝)带来的威胁,但在两次众正盈朝时,由东林党人支持的辽东军事主官,都让这个威胁都变得更加巨大了。
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也是万历四十八年)九月,东林党人袁应泰在天启皇帝刚继位不到一个月时,就受命巡抚辽东,再一个月后,接替被罢免的熊廷弼,成为辽东经略。
但在袁应泰接任辽东军事主官不到半年后,至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三月,明朝就丢掉了沈阳和辽阳这两座重镇,袁应泰于辽阳失守时自杀殉国。
得知噩耗后,天启皇帝为挽回辽东不利的局面,赶紧重新起用熊廷弼经略辽东,可同时,东林党赶紧提拔自己人王化贞当了辽东巡抚,用以掣肘熊廷弼。
辽东经略和辽东巡抚的意见不能统一,对于跟后金作战,影响是很严重的,特别是,王化贞能指挥的军队数量还要超过名义上的上司熊廷弼。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王化贞在跟后金的对决中大败,这一败,使得明朝丢失了整个辽西走廊,40余座堡垒丢弃,后金的兵锋直指山海关下。
要不是熊廷弼及时组织辽西走廊的所有百姓迁移到关内,并坚壁清野,迫使后金因无粮退回辽阳,主动放弃了辽西走廊,明朝的局势就很危险了。
东林党人袁应泰、王化贞主兵辽东后,明朝几乎失去了整个辽东的土地,这让天启皇帝看出了东林党人在兵事上的无能。
关外局势的崩坏或许促使了天启皇帝放弃东林党人的决心。
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初,天启皇帝接受魏忠贤的举荐,让非东林党人魏广微(魏忠贤同乡)入内阁,在全东林党人内阁中,打开了一道口子。
这其实已经表明了天启皇帝对东林党人主政后,使得局势败坏的不满,天启三年末,天启皇帝又任命魏忠贤兼管东厂,这个任命,是连刀子都举起来了。
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魏忠贤在天启皇帝的默许下,对东林党动手。
至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大批东林党人被赶出朝堂,“东林六君子(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被迫害致死,魏忠贤代表皇权独揽朝政,天启时期的众正盈朝结束。
天启四年后,东林党人不主政了,明朝在关外反而打了一次大胜仗。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袁崇焕打出“宁远大捷”,这是自后金起兵以来,明朝首次战胜后金,虽然只是防御作战,但对明朝上下士气的提升,是有巨大帮助的。
袁崇焕其实也是东林党人,但他是天启皇帝的老师孙承宗举荐的,同时,他在魏忠贤势大时,也曾为魏忠贤修建生祠,所以,得以在任上顺利主兵。
但“宁远大捷”后,袁崇焕还是因魏忠贤的缘故,辞官回乡:“忠贤因使其党论崇焕不救锦州为暮气,崇焕遂乞休。”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天启皇帝驾崩,崇祯皇帝继位,在崇祯继位之初,同样以东林党人为国之肱骨。
并且,崇祯皇帝在继位的当年,就把曾经迫害东林党人的魏忠贤给干掉了。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十二月,崇祯皇帝重新组建了一个内阁,虽然这个内阁并非如天启初年,全部是东林党人为阁臣,可首辅、次辅却是由东林党人韩爌,钱龙锡分别担任。
并且,崇祯让这个东林党人主导的内阁负责审理魏忠贤的案子,给他们报仇雪恨的机会,凡是曾经攀附魏忠贤的朝官,大多被赶出朝堂,崇祯朝的众正盈朝又到来了。
但众正盈朝却让崇祯失望了,而且是大大失望。
崇祯刚继位,就提拔东林党人支持的袁崇焕(举荐他的是钱龙锡,且韩爌曾是袁的座师)主政辽东,并几乎答应了袁崇焕提出的所有要求,给权,给钱,默认他杀掉了MAO文龙。
可袁崇焕报答崇祯的方式是,让后金军队在大汗皇太极的率领下,打到了北京城下,这就是著名的“己巳之变”,时间是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末。
继位不到两年,大肆起用东林党人,期盼众正盈朝后国运昌隆,却换来这么个结果,崇祯皇帝能不发飙?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为追究“己巳之变”的责任,崇祯朝的东林党内阁被清算。
韩爌被罢免归乡,钱龙锡本来是要杀掉的,是同为东林党人的黄道周为他求请,崇祯才免去他的死罪,后发配到定海卫戍边。
至于袁崇焕,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结局,被凌迟处死。
此后,东林党人虽然还在朝堂上占据不少位置,但崇祯却不敢再让东林党人成为内阁大臣了,也就是拒绝了东林党人有再主政的可能。
而且,此后崇祯皇帝在非东林党团体和东林党人的政争中,也很少为东林党人说话。
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时,崇祯甚至借受贿案,把东林党魁首钱谦益赶出朝堂,让他回老家养老去了。
因此,在崇祯朝后期,崇祯皇帝和东林党之间的关系很差,这也是他死前,坚决拒绝南迁到南京的原因之一。
江南可是东林党的老巢,谁去那都无法避免跟他们打交道。
以上是明朝末年,东林党人两次主政,达到所谓的众正盈朝,但又迅速倒台的基本请况。
我是以辽东局势的崩坏为主来说明的,东林党人两次倒台的因素很多,但辽东战场的失败显然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毕竟,天启皇帝也好,崇祯皇帝也好,当时最看重的,就是关外的局势。
至崇祯三年时,明朝内部的农民起义还不成火候,达不到让皇帝重点关注的地步。
所以,东林党人在主政时,没能在辽东做出成绩,反而因东林党人在军事上的失误,让辽东局势败坏,让两任皇帝导致不满,众正盈朝也就迅速的没了。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