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最难演的地方,就是史书永远都是挂一漏万,再加上没有具体的影响,你想拍好一部历史剧,其实是非常难的。
最近在热播的《山和月明》,有一点做的非常好,抓住了明朝初年斗争的住院矛盾,把很多线索都讲的很清楚。
大臣与皇帝的矛盾,皇子内部的矛盾,各地的藩王政策等等,这些都是大的历史主线,电视剧都有交代,很多事我们脑子中固有的印象不一定就对。
因为太多的事,根本没有记录,可能当时的请况,真的就是电视里演的那个样子,比如说关于锦衣卫的设立。
电视里把他给了朱棣,作为朱元璋亲手创立的直接隶属与皇帝的组织,锦衣卫负责监察百官,尽管史书上说的锦衣卫第一任负责人不是朱棣,但电视剧这么演,一并不能说完全是在戏说。
找一个皇子,总负责锦衣卫其实非常有可能,毕竟所谓的直接听命于皇帝,有太多的事请,皇帝根本不可能每一个都亲自做决定。
况且朱元璋后来裁撤了锦衣卫,朱棣做了皇帝之后,又把锦衣卫给恢复了,可见朱棣和锦衣卫之间,还是有很多史书上没有记载的内在联系。
很多事请的因果关系,并不像数学题那样简单,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比如说杀掉胡惟庸废除宰相这件事,这在明朝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件大事。
但谁也不会想到,胡惟庸被杀,宰相制度被废,会导致张居正是被同僚骂得最多的改革家,这一点十分有趣。
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六部直接向他汇报工作,他是劳模没问题,但是他的子孙受不了,实际上只要是个正常人都受不了,直接向皇帝汇报的人太多,根本管不过来,所以必须有人替皇帝分担一部分工作。
于是内阁便很自然地出现了,而且随着内阁权力越来越大,皇帝越来越懒,皇帝的权力彻底被分割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在内阁,一部分在司礼监太监手里,当然太监手里是最终的权力,盖章权。
为什么说内阁首辅权力大,因为内阁首辅有票拟的权力,简单来说就是正常流程是大臣上奏章,皇帝批示,现在变成了大臣上奏折,内阁,主要是内阁首辅批示,最后交给皇帝盖章。
这权力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宰相,宰相权力再大,依然要向皇帝请示行不行,最终决策权,在皇帝那里,而内阁首辅则完成了,自己提案,自己批示,就差最后一步加盖印章了。
这完全就是一个自我循环,只要首辅搞定盖章的太监,那权力直接就没有边界了,这就是张居正的地位,古代不管你是什么权力的宰相,大臣都有上书的最终对象就是皇帝。
但是现在,张居正批阅奏折,然后直接下批示,最后找冯宝给个章就行,张居正因此也成了明朝最有权力的人,做了十年实际上的大明朝最高统治者。
但谁也没想到,他也是被同僚骂得最多的人,为什么张居正会挨骂,当然跟他改革有关系,但更主要的是,他身份上的尴尬。
张居正是内阁首辅,但内阁品级非常低,张居正就算有兼职,正式职务,最高也就是六部主官之一,而内阁之所以有权力,是因为他们本质上是皇帝的秘书,是代表皇帝的。
实际权力和制度权力,这里面区别很大,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大明王朝里胡宗宪的儿子要到某地,某地官员殷勤接待,所有的东西都是最好的。
这叫实际权力,而不是制度权力,因为胡宗宪儿子品级很低,遇到海瑞这种孽种,直接按照规定给你吃糠咽菜都没问题。
大明王朝里有句话,非常经典,完全可以看做是古代官场终极规则,很多事不上称没有四两肉,上了秤,千斤都打不住。
张居正就是这样一个地位,没人较真的时候,他相当于皇帝,有人较真的时候,他不过就是个六部主官之一,凭什么敢管百官。
明朝犟种很多,他们骂张居正是有制度支持的,古代是个非常讲究尊卑秩序的,除了言官,基本上没人没事找事骂宰相,因为宰相地位比他高。
但张居正不是宰相,在名义上地位和大家是一样的,所以不管是不是言官,不管多大品级,都可以骂张居正,不管骂得对不对,骂是肯定可以骂的,因为在大明朝的官员等级谱系中,张居正等级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