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为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辉煌灿烂,不仅造就了我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使得华夏族的子孙延续得到了保证。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目前我国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4亿,那么在古中国人口数量是怎么样的呢?
其实古中国虽然也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是历史上记载的人口数量并不多,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生活着千万余的子民,直到清朝建立后,我国的人口才开始迅速增长,从1400余万迅速长到了4个亿,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
古代中国的人口数量
众所周知我国史学文化一脉相传,从春秋战国时期编撰的《左传》、《国语》等史书开始,到司马迁完成《史记》正式奠定了史学文化的基础,几乎每朝每代都有专门的史官负责记录本朝的历史,而这些历史记载之中,就包括了每个朝代的人口数量。
从史籍资料中不难发现,我国每次实现人口增长的高峰期都是盛世时期,原因不难理解,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大家也都乐于生孩子。比如汉武帝时期就是我国人口数量的第一个高峰期,大约有5000万人左右。
盛唐的繁华带来的是我国人口的第二次高峰,唐玄宗在位时人口数量就达到了7000多万人,这是我国古代人口数量第二高的时期。唐朝以后由于战乱频繁,而且宋朝时汉民族的领地相比之前小了不少,因此人口也锐减到了1500万人。
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明朝,汉族再次建立了大一统政权,收复了以往的很多失地,人口才再次发展起来,不过也仅仅和汉武帝时期相差不多,总计约有5000余万人。明末时期战乱又起,外加上清军入关等因素,最终统计出来的人口只剩下了1400万人左右。
这便是清朝初年时的人口状况,按照历史一般规律清朝前期社会再次安定下来,人口应该会再次回升到500万人的数量上,但奇怪的是在历经康乾盛世三代皇帝的统治之后,清朝人口竟然直接破亿,甚至还达到了4亿之多。
人口暴增的原因
晚清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有句诗说“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足以说明在晚清腐朽的统治下,中国依然有四亿左右的人口,之前的太平盛世时期,人口应该会更多。但历史上中国人口最多也就是唐朝时期有7000多万,清朝的人口暴涨一定有着额外的原因。
除去康熙、乾隆等皇帝统治清明的原因,促进清朝人口暴涨的最大原因就是清朝新推行的税收政策——摊丁入亩,在清朝之前,无论哪个朝代都会向百姓征收人头税,也就是多生一个孩子就要多交一份税,人头税的官方说法就是丁税。
由于丁税的税率极高,因此对于收入来源低微的百姓们来说,其它的苛捐杂税本就负担沉重,每多生一个孩子每年还要多交一大笔税,贫穷的人自然就会选择少生孩子。因此在清朝之前,人口即使在盛世时期,也无法突破一个亿的数量。
康熙皇帝是摊丁入亩政策的制定者,他将人头税融入田地税中,并宣布即使生了孩子,税也不用多交,只需要按照自己田地的数量来交税即可。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百姓们再也不用担心生孩子要多交钱了,由此带来了清朝人口飞跃式的发展。
康熙统治晚期中国人口便已经破亿,乾隆时期人口增加至3亿,道光年间达到了人口的顶峰,据数据统计有四亿六千余万的人口,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左右。道光之后由于清朝的统治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因此人口也没有机烈的增长了。
晚清时期统治腐朽,太平天国、义和团起义,外加西方列强的入侵,正如古代每逢战乱时期人口就会锐减一样,内忧外患下的晚清人口数量也开始下滑,清政府为应对战争而大举征兵,导致许多百姓都无法组建正常的家庭,因此人口也是长期停滞不前。
人口暴增的影响
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因此也才有了现代的计划生育政策。清朝时人们没有了丁税的顾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五六个孩子,但是孩子生下来是要养的,众多的人口使得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清朝资源进一步紧张,许多人都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清朝时得益于与外国的交流,使得许多新物种引进到了国内,比如俗称土豆的番薯,既方便种植,又能使全家人吃饱,因此成为了许多平民百姓家庭必备的食物。但是人不可能一直吃土豆,而且长期食用土豆营养单一,造成了许多人身体素质下降。
但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现象一直存在,而且在清朝后期这一现象愈发地严重,使得许多新增人口连土地都无法拥有,想种土豆充饥都没有机会。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由于生产量跟不上人口的增长的速度,因此物价也在飞速上涨,没有地种也买不起粮食,成为晚清时期贫苦百姓种的常见现象。
结语
从清朝早期的人口暴涨到清朝晚期许多人流落街头,说明在任何一个时期都要保持人口的适宜数量,人口少了不利于发展经济和国家富强,人口多了又会造成资源使用的紧张,难怪人口也是一门专门的学问,至今还在被许多专家研究。
清朝早期促进人口增长的对策值得我们借鉴,只有切切实实地减轻百姓们的负担,才能长期地促进人口的兴旺发展,同时晚清政府没有处理好新增人口的生活问题而导致的许多社会新灾难,也值得我们吸取教训,避免历史悲剧再次重演。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