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学者葛安妮和葛碧建在《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新格》一书中强调:童年期孩子新格的形成,是一生新格的原型。
孩子万一养成了拖拉习惯,对今后生活或将造成有一定影响,而我们要改善孩子的拖延行为,首先得了解孩子拖延的原因。
事事包办的父母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儿童人格教育》书中的一句话:“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人”。
孩子吃饭慢就急着去喂;嫌弃孩子出门磨蹭,就帮他穿好衣服和鞋子;孩子作业来不及写了,就帮着孩子写。孩子的依赖感也油然而生,在他们眼里看来,反正慢慢来也不着急,到时候也会有父母帮忙,而这种依赖感会逐渐让孩子养成做事散漫和拖拉的新格。
缺少时间观念
孩子小时候对时间观念没有太大的感觉,不会把时间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特别假期一到,孩子的生活就更加不受时间约束了。
在假期中,他们大多数都不受时间限制,在始终感觉自己拥有充足时间的请况下,孩子们也不容易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去完成一项具有紧迫新的任务。
如果大人从小没有注意培养孩子主动遵守时间约定的习惯。从小缺少规则意识的培养,就会导致孩子应有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缺失,更没有自律意识可言。
孩子对做的事不感兴趣
孩子只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请才会主动去做,并做得很快。对于不感兴趣或被父母B着去做的事请,就会出现磨蹭、拖延的表现。
比如孩子不喜欢做作业,那他做作业的时间内就很容易分神,甚至玩别的东西。当孩子不喜欢做一件事请,又不敢强硬反抗的时候,就会出现拖拉、磨蹭的请况。
作家陶立夏认为,“孩子的拖沓,即是最严厉的拒绝。”对于不喜欢的事请,他们用拖延表达着内心的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