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古人也讲究消毒。清代贾山亭《仙方合集·辟瘟诸方》中记载:“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古代消毒一般是针对病人用过的所有衣物,大多用蒸煮的方法,进行高温灭菌。”赵翌说。
洗手
西周时期就有“沃盥之礼”
中国是礼仪之邦,衣食住行、宴饮坐卧,礼仪无处不在,在古代传统礼仪中,也处处体现着古人的防疫智慧,勤洗手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西周时期,洗手上升为祭祀宴飨仪式前必不可少的礼仪,那就是“沃盥之礼”。《礼记·内则》中记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其中“沃”是指持容器从上方倒水的过程,“盥”指洗手,“盘”则用来承接弃水,最后侍者递上帕巾擦拭双手。东汉哲学家王充《论衡·讥日》说:“盥,去手垢。”
此外,汉文“澡”字也可佐证中国古人对洗手颇为注重。《说文解字》中有“盥澡手也”的表述。“澡”,最开始就是洗手的意思,后来延伸到沐浴的意思。
“虽然没有自来水和水龙头,但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洗手时的水不宜重复使用,并且发明了一系列的洗手装备。”赵翌介绍,从西周中期起,已经出现了主要用于浇洗双手的瓢状青铜盛水器——匜。武汉博物馆馆藏有一件春秋时期的“窃曲纹龙柄四足匜”,这件青铜匜造型似瓢,深腹圜底,前端有流,中部流槽阔长弯曲,后端配有龙形柄,口沿下端饰有经美的窃曲纹,底部则为四只龙形足,俯首曲体承载着器身,看上去魁伟而庄重。“匜”和“盘”是当时人们行“沃盥之礼”的重要礼器组合,以匜倾水、以盘承水,称为“奉匜沃盥”。这种“洗手礼”表达了古人对礼仪文化的重视,也反映了古人良好的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