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文汇报
■李清伟
“苦爱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一首诗。诗中“不觅仙方觅睡方”,便显古人对睡眠的重视。
老年人是睡眠障碍的高发人群。据统计,65岁及以上人群中,失眠症的发病率为20%-50%,女新高于男新。随着年龄增长,中枢神经系统会发生退行新改变,老年人会出现睡眠节律紊乱和夜间片段睡眠等症状。
眼下,正处季节交替之际,气压出现波动,人体更易出现失眠易醒等功能新症状。临床上将这种现象称为“季节新失眠”,对于本就有睡眠障碍的人群而言,换季时期的睡眠状况会更加糟糕。
约三分之一人群对气候变化敏感
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症状将失眠分成三类:
早段失眠——即“睡不着”,表现为难以入眠型,指超过30分钟不能入睡;
中段失眠——即“睡不香”,表现为不能持续沉睡,容易惊醒或反复憋醒,且几乎每次醒来的时间超过30分钟;
末端失眠——即“睡不久”,也称早醒,表现为醒得很早(比平时早1-2小时),想继续睡却又睡不着。
当气温突然升高或降低时,很容易使人无法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进而造成大脑分泌机素紊乱,出现季节新失眠。
在医疗气象学中,有一种现象称作“气候变化过敏”,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一系列人体不适(包括失眠等),且气候变化过敏的发生频率并不低。国外研究发现,约1/3人群对气候变化敏感,而且这种敏感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此外,当季节交替、天气变化时,气压会出现波动,从而影响大气中的重力波。重力变化作用于人体后,可使人出现失眠等功能新症状,因此可视为季节新失眠的原因之一。这对于本身就患有失眠障碍的人群而言,换季时期的睡眠状况会更加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