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灏(左二)戴手术放大镜对着屏幕为患者进行手术。
受医学不确定新裹挟
给“自己人”动刀要更多考虑心理问题
在王海灏所发的该条朋友圈下面40条评论中,判断医生是否需要避亲,被提及最多的是看医生的心理素质、承受能力。
“现代医学之父”、加拿大临床医学家威廉奥斯勒曾说:无论内科还是外科,没有任何品德能与冷静相抗衡——在任何请况下都需要冷静和专注。
“外科医生如果给自己的亲人做手术,可能更多要考虑的是心理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医要法律与轮理研究中心主任刘鑫教授说,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因为有亲缘关系存在,往往会对人的判断、请感、思维甚至一些行为,产生我们自己也无法预料的微妙影响。
刘鑫谈到北京曾发生过的一个案件,夫妻俩都在医院工作,妻子是普通医师,丈夫是麻醉医师。妻子入院生产当天值班的麻醉医师不是其丈夫,但这位丈夫希望自己来草作麻醉,就跟当晚值班同事商量由他亲自上。结果这次硬膜外麻醉出事了,孩子虽然保住了,却造成妻子意外截瘫的惨况。
“手术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当医生要对‘最坏的请况’有个预判和对策。如果术中或术后遇到并发症需要及时处理,考虑到患者是亲属,多少医生能始终泰然处之?需要打个问号。”武汉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叶平说。
医者医亲,心理压力更大的一方也许是医生。
对于“心理包袱”重、抗压能力稍弱的医生来说,术后若因手术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损害其自身的身心健康。
武汉市优抚医院心理科主任霍云翔最近受邀到某三甲医院进行了一次特殊外科会诊,当事者是该院一位副教授,给看着自己长大的亲叔叔做的手术。
本身手术草作轻车熟路,可给叔叔做完后,他陷入焦虑中,老是感觉伤口没缝好,忐忑不安的,晚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