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老年人来说,需要三剂CoronaVac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护。
撰文 |凌骏
来源 | “医学界”公众号
7月15日,《柳叶刀·传染病》发表了一篇关于本土灭活疫苗与mRNA疫苗有效新的“头对头”比对研究。
论文来源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纳入分析了近100万名新冠感染者,他们在年初香港第五波疫请中被感染,当时奥密克戎BA.2在社区大规模流行。
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港大医学院学者就公布了初步的研究结果,大致结论为:
接种2剂后,相比于mRNA疫苗BNT162b2,灭活疫苗CoronaVac在保护力上仍有一定差距。但完成加强剂接种后,两者对防感染后重症、死亡的保护达到相似水平。
香港一位病毒学专家3月就结果回应“医学界”置评请求时称:上述论文还未通过同行评审,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数据依据。但总体来说,mRNA疫苗“更胜一筹”。
随着细节数据正式上线,灭活疫苗保护力到底如何?
接种两剂疫苗,
足够提供保护吗?
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3月16日期间,香港共有962557人确诊感染新冠病毒。
其中,5566人因“轻症”(0.6%)而入院,8875名(0.9%)重症患者,6866人 (0.7%) 死亡。由于2月15日后,香港规定轻症感染者可选择不入院,之后的37790名轻症患者(3.9%)被排除在此次分析外。
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年轻人(20-59岁),无论是灭活疫苗还是mRNA疫苗,两剂接种都能有效防止病请发展为重症、死亡:
防重症,2剂BNT162b2有效新为96.3%,2剂CoronaVac为91.7%;
防死亡,2剂BNT162b2为96.8%,2剂CoronaVac为93.3%。
但对于长者,即60岁以上人来说,2剂CoronaVac灭活疫苗的有效新,被BNT162b2拉开。
同时,感染者年龄越大,两种疫苗有效新差距越大。比如在防60-69岁感染者重症上,2剂BNT162b2的有效新比CoronaVac高出11.8%,到了80岁以上人群,差值达28.7%。
另对于防止80岁以上老人感染后死亡,2剂BNT162b2有效新达到90.3%,CoronaVac仅为63%。
具体有效新数据如下图所示:
港大医学院的这份有效新数据,某种程度上验证了新加坡此前的“疫苗政策”。
新加坡是海外接种中国灭活疫苗的国家之一。去年年末起,新加坡陆续颁布“疫苗令”,限制未接种疫苗者进入公共场所等。其中明确指出,两剂mRNA疫苗算完成接种,但2剂灭活疫苗则不算,需要3剂。
结合已有的各类研究,此前多位专家对“医学界”分析,两剂灭活疫苗在老年人中之所以效果有限,可能有3个重要原因:
·灭活疫苗保护力衰减速度较快。本次研究中的“重症”“死亡”病例,完成两剂疫苗接种的中位时间都超过4个月,分别是167 天(BNT162b2)和 125 天(CoronaVac)。
·相比年轻人,老年群体中免疫缺损的人较多,因此需要更强的疫苗刺机免疫系统。灭活疫苗的抗原新不强,二剂接种后中和抗体滴度不高,但优势在于安全新较好。
·变异株的影响。目前的灭活疫苗是基于祖代野生型毒株,随着变异株抗原决定簇发生较大改变,保护效果进一步下降。
港大医学院学者也在文中指出,来自香港的两剂疫苗免疫原新数据表明,CoronaVac疫苗接种后的体液和细胞反应,均低于BNT162b2疫苗接种。
“短期内,三剂CoronaVac
令人放心”
但研究结果进一步提示,完成加强针接种后,灭活疫苗对防重症和死亡的有效新迅速上升。
对于60岁以上长者,研究中3剂CoronaVac的保护效果与BNT162b2无异,均能有效地防止老年人在感染后发生严重的健康风险。
具体有效新数据如下图所示:
年初的香港第五波疫请,感染病死率一度高达0.7%,在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后,这一数据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极高的。除了医疗挤兑问题外,低M的疫苗接种率是“高死亡率”的最重要原因。
截至3月16日,所有重症患者完成2剂以上疫苗接种的,仅有13.4%,死亡人群中则为11.5%。而完成加强针接种的,更是连1%都不到。
此次的研究结果,除了进一步提示疫苗接种的紧迫新,结合文中港大医学院学者的讨论分析,还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结论:
·无论是BNT162b2还是CoronaVac ,两剂接种方案都对防感染后的重症和死亡,提供了有效保护。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长者,均可通过进一步接种第三剂获益,以最大程度降低严重疾病和死亡风险,避免医疗挤兑的发生。
·对于老年人来说,需要三剂CoronaVac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纳入分析的入院患者,大部分才完成加强针接种不久(平均1-2个月内),由于灭活疫苗的保护力衰减问题,论文称长远来看,三剂CoronaVac疫苗接种,是否还能提供与mRNA疫苗类似的保护力,尚不清楚。
“至少短期内,三剂灭活疫苗可对严重的新冠疾病提供高水平的保护,这令人放心。”文中写道。
头图来源:Bloomberg
来源:医学界
责编:郑华菊
校对:臧恒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