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绿季,品茗茶香时。在中国十大名茶榜上,我们长三角有五款,占据半壁江山,分别是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MAO峰、祁门红茶、六安瓜片。
而40年前从千米高山之巅,神秘下山而植的安吉白茶,以其黄绿之裳、清香之味,撩拨舌尖,声名鹊起,当属茶坛的后起之秀。
目前,安吉县域内安吉白茶种植面积已达20.06万亩,2021年产值超过31亿元,安吉白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45.17亿元。
安吉白茶
今天,就请循着我的文字轨迹,去探寻它的“前世今生”。
退休前,我是安吉县茶叶公司的农艺师,从事茶叶专业工作达35年之久。1979年秋后,我们湖州片农林口开展“浙北茶树品种调查”专项工作,安吉调查组通过访谈本地茶农,在天荒坪镇大溪村一处海拔800米的高山横坑坞,发现了一丛茶叶灌木。
天荒坪镇大溪沟横坑坞自然保护区
我们还从茶著文献中得知:陆羽(公元780年)著的《茶经》上载,“浙西,以湖州上……生安吉、武康二县山谷”,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提到,“安吉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崖林间,偶然生出。生者不过一、两株,如玉之在璞,它无与轮也”。
根据调查结果和当地农民数十年观察,有关部门和茶叶专业人员初步认定茶树品种,于是在1980年8月成立安吉白茶专题调研组,对茶树渊源、生长环境、土壤条件等重要因素作更深层次的调查、分析和试验,调研组除我以外,还有程雅谷、陈安石。
1982年开始,经科研人员多年剪枝扦擦繁育,并与安吉当地绿茶品种“龙井43号”和“乌牛早”多次对比试验,再经省、国家农科院屡次鉴定:该丛为白茶树且为珍稀品种,全国独有;并据测定,树龄至少在百年以上。于是县政府决定在此立碑“白茶祖”永志纪念。
“白茶祖”石碑
接下来,就是如何达到规模种植的目标。我们从1982年春季开始,进行了剪枝、扦擦、繁育苗株的工作。从2亩起始,渐扩至5亩,为枝条扦擦准备“温馨的家”。1982年4月首次扦擦,从野生白茶王嫩枝条剪取擦穗537支,进行短穗扦擦育苗,只成活了288支,成活率刚过二分之一。
这项工作,一直持续至1987年左右。与此同时,溪龙乡当地农民逐渐在家庭附近地头山地自发引种,以点带面,慢慢形成种植之势。
安吉白茶茶园
1990年,安吉白茶项目获得“湖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进入新世纪后,安吉先后荣获“中国白茶之乡”,安吉白茶获“国际名茶金奖”等,这为规模种植和产业化发展,赢得市场和商机。后来,通过政府与企业协作,安吉白茶形成区域品牌,发展渐入佳境。
茶农正在采摘安吉白茶
还有一段趣闻,是“白茶祖”身世的传说。
据传,清代康乾年间,徽州有一先祖源自中原的赵姓望族,由于朝中为官者突生变故,罪及家族。闻讯后,其人匆忙遁走他乡,前往皖浙途中,遭遇官差询问姓氏,不敢实言,无意中看见身旁有棵桂树,玉芯飘香,遂灵机一动,答曰姓“桂”,才侥幸逃过一劫。之后为避不测,他便藏身隐匿于横坑坞的深山之中,在此结茅筑庐,扎根居住。
次年一个春夜,这位避难者忽得一梦:一位须发皆白的仙翁,将其领至西面山坡,随手一指,山地上破土而出一双奇葩,须臾长成两株白SE的仙树。翌晨,在屋后山坡上,有不少野茶树萌发新芽,其中两株的芽叶竟是玉白SE,远远望去宛如锦团簇拥,灿若太白金星,他好奇之余便经心呵护起来,而这双株的茶叶焙制后,不仅茶水清甘,芽叶在碗中展开后,愈发昭澈,如璞中美玉、晶莹春雪。从此,这仿佛请侣般的两株茶树成了“桂”姓者的至爱。
斗转星移,“桂”家与茶为伴,繁衍生息,至今已有数十代。这个地方,后来就唤“桂家场”,那两株奇异的茶树,就叫“大溪白茶”。
近代,有好事者将其中一株小的茶树移植出谷,可惜不久就夭折了。从此,大溪桂家场便只剩一株茶树,藏身于幽邃的山坞,这就是今天大家一睹芳容的“白茶祖”。
从安吉白茶的“前世今生”,我深切感受到,从发现白茶王到繁育成功,是所有爱茶之人的勤奋耕耘,才有今天安吉白茶的荣光。
让我们沏上一杯安吉白茶,让其翠黄微绿的芽叶,似枚枚绿舟游弋于杯中,拨打缕缕汤水,漾起涟涟清香,供你品味它的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