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母枞。相传明洪武年间,该枞茶汤治愈赶考举子,举子高中状元后,解身上红袍披树谢恩。状元返京后,遇皇后得病难愈,献茶叶,皇后饮后身体渐复。皇帝大喜,御赐红袍披树,茶叶列为御贡。因而得名大红袍。 阮雪清供图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是武夷山历代茶人在长期的实践中莫索与总结出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出现并日臻完善,开启了茶叶制作的一个全新时代。
武夷茶的传统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南北朝简单的采叶做饼起,到唐代蒸青饼茶(研膏、蜡面),宋代的龙凤团茶,明代的炒青绿茶,清代极为兴盛的小种红茶,以及始于明代,盛于清代的岩茶(即乌龙茶),它几乎涵盖我国主要茶类。这充分体现了武夷山茶人、茶农的勤劳智慧、勇于创新。
武夷山茶园 丁李青供图
明清时期,武夷茶人、茶农在炒青绿茶和小种红茶的基础上,承前启后,开创了特SE鲜明武夷岩茶制作工艺,成为独树一帜的乌龙茶制作工艺。武夷岩茶诸多制茶“绝技”主要体现在“两晒两晾”的“萎凋”、“死去活来”的“做青”、“双炒双揉”的“杀青”与“成型”和“低温久烘”的“炖焙”。其超群绝轮的制作技艺,反映在岩茶品质上极为优异,主要特征是,在外形上呈长条眉状,叶底明亮且呈现“绿叶红镶边”,其汤SE橙黄、香气清幽浓长、滋味醇厚鲜爽、回甘韵显且七泡有余香。总之,制作技艺的独特与经湛使得武夷岩茶突出了天然真味与岩骨花香的韵味。
武夷岩茶大红袍干茶 肖文凤供图
大红袍茶有人的汤SE 武夷山融媒体中心供图
民国期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更趋科学。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沿海大部分茶叶基地受到践踏,吴觉农、张天福、庄晚芳、王泽农、庄任、吴振铎、林馥泉等一批茶界有识人士,负笈提囊、翻山越岭来到武夷山,经营“示范茶场”,筹办“茶叶研究所”,与武夷山当地的一批做茶师傅共同研究,将武夷岩茶制作工艺上升为理论,并指导茶人、茶农实践。
正因如此,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不仅保留中国传统工艺中因材施艺、尊重自然的鲜明特点,而且具有工业时代尊重科学、注重科学的时代特征。
如“摇筛做青”这一决定岩茶品质的关键工艺,就必须“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和“走水返阳”的绝技,以及“低温久烘”中,凭借视觉的判断和对温度的手感,不断调整、控制每个时段的温度,以达到以火调滋味、以火调香气。这两项技艺,就是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技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重视经验总结的科学观。
在此过程中,一代代武夷茶人在深谙悟偷传统工艺原理基础上不断探索,为武夷岩茶制作技艺注入了科技元素。
近代武夷山著名茶人张天福在《“918”揉茶机的构造与制茶品质关系之试验》一文中指出:“茶叶制造,目前最感有改良之必要者,厥为揉捻之方法与器具。一般茶农多用足揉捻茶叶,既不卫生,又损品质;如用手揉,则力量不足,且时间及人力两不经济。”
为此,张天福不遗余力地对“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针对揉茶这道工序,于1940年设计了简便耐用、提质增效的“918”揉茶机,将揉捻的工艺推动到机械化时代,从而节省人力,提高了制茶的品质。张天福在福建示范茶厂与崇安茶叶试验场工作期间,为“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的改进提升、创新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今人誉为“乌龙茶泰斗”。
张天福当年在武夷山发明了木制揉茶机 武夷山融媒体中心供图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王顺明使用918木制揉茶机。吴心正供图
可以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的形成,不是某一个人、一个团体所能为之的,而是历代茶人与武夷山茶农、茶工的共同劳动成果,是一群不畏艰辛、勇于开拓、兼收并蓄、潜心专注的茶人、茶农的智慧结晶。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展示晾青(晒青) 王震潭供图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展示摇青技艺 王震潭供图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展示手工揉捻技艺 王震潭供图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展示岩茶审评 王震潭供图
经过一代代武夷茶人的匠心传承、守正开新,武夷岩茶大红袍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2005年,武夷山被评为“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新项目名录。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武夷山每位茶人的匠心奉献。
刘国英在评审武夷岩茶 来源: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
作为福建农学院茶叶专业的科班生,自1987年毕业后,刘国英便与武夷岩茶科研带头人、武夷山茶叶界的泰斗姚月明老先生结缘,拜其为师。从那时起,刘国英就一直从事茶叶的生产、研究、培训指导和产业管理等工作,也见证着918揉捻机的沿革与升级。
“918揉捻机代表了武夷岩茶在工业时代的进步,提高当时茶叶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随着茶产业的发展,我们在918揉捻机的基础上,从制作材质、动力和压力设置三方面进行了改进,实现了揉捻机从1.0版升级到3.0版。”刘国英说。
传授青年茶人揉茶技艺 来源:闽北日报
1999年武夷山摘下了双世遗的桂冠,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武夷山,武夷岩茶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刘国英也走上了传帮带徒、传授茶叶制作技艺的道路。
每到茶香四溢的季节,刘国英走农家、入茶山,向茶农传授种茶和制茶技术。30年多来,他以传统“师带徒”方式带徒100余人,以培训班的方式授课培训学生一万多人次,有10多位徒弟成为茶叶加工高级技师。
在此过程中,刘国英强烈意识到,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口口相传的多,用文字记录大红袍制作技艺刻不容缓。于是,他致力于寻找、搜集、记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的历史资料、制茶工艺,编写了武夷岩茶的科普丛书,发表武夷岩茶相关论文三十多篇。刘国英也为此获评全国“薪传奖”。
为制茶同行、青年茶人、游客答疑解或 来源:闽北日报
“作为南平首批科技特派员,传播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是我的使命。我要把技术传授给更多人,让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传承好、弘扬好,助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刘国英说。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考察时指出:“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犹如和煦春风,给武夷山茶产业带来新活力。一大批将非遗制茶传统技艺与现代先进生产设备相结合的茶科技运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一批具有科技含量的制茶机械投入到了生产中,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清洁化,极大地促进了效率和品控双提升。
星村燕子窠生态茶园 肖文凤供图
倒水坑茶园 肖文凤供图
武夷岩茶经制过程中使用食品级不锈钢流水线制作的自动化设备 王智缘供图
武夷岩茶经制过程中使用食品级不锈钢流水线制作的自动化设备 王智缘供图
又是一年制茶季。武夷山的茶人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循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路径,让武夷山的茶香更有文化味、更具科技感。
来源: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