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社
新华社长沙7月27日电(记者周勉)“新农人”种田会有什么“新花样”?时值“双抢”,记者近日在湖南就碰到了两位把各种农机用到极致、不用亲自下田就能把3万亩稻田管理得井井有条的“新农人”。
黄明强是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岩汪湖镇红菱湖村的一名种粮大户,同时经营一家农机合作社,称他为“农机达人”不为过。今年31岁的他拥有擦秧机、旋耕机、无人植保机等各种农机250多台,这个数量位列全县第一。
曾经干过焊工的黄明强不仅是县里第一批持证无人植保机手,而且自2015年返乡种田以来,这几年共花了700多万元购买农机。每天,他都要在自家院子搭建的机房内工作至少两个小时,琢磨怎么利用农机把种田效益最大化。
黄明强在机房内检修农机。新华社记者 周勉摄
为了省时省力,他把装有履带的收割机改成平板拖车,用来在凹凸不平的田间运送农资;为了节省成本,他把报废的擦秧机改装成施肥机,这样就不用购买新机,每台能节省一万多元,工作效率却差不多;为了不耽误农活儿,他在机房里囤了一万多个各类配件。每次购买一种新机器时,都会额外多买几台把零件拆下备用,以便“双抢”期间,农机因为高强度、快节奏的作业而发生故障时,能及时得到维修、更换配件。
黄明强一年要参加至少8场相关培训,花大量时间通过网络视频自学农机知识。每当一种新型农机上市,他总能第一时间掌握,并且把自己种的稻田拿出来当“练习田”,给合作社里的100多名农机手上课。这几年,黄明强带领的“农机大军”累计为汉寿县的粮食生产提供社会化服务接近100万亩。
如果说黄明强的“花样”体现在技能上,那童鹏的“花样”则体现在观念上。
在汉寿县沧港镇,今年37岁的童鹏经营着一家米业公司,为当地5个村的村民、共计3万亩农田提供“代种代管”服务,包括购买农资化肥、翻地擦秧、病虫害防治、粮食收割烘干……农户既可以“点菜”,也可以购买“套餐”。
童鹏(左)在向农户介绍化肥。新华社记者 周勉摄
“点菜”“套餐”其实并不新鲜,但童鹏把这种方式进行了升级。首先,他不再挨家挨户对接单个农户,而是直接和村集体沟通,通过整村推进的模式来实现土地的大面积连片服务。二是在实现土地连片的基础上,推行“一村一品”。过去,沧港镇种植的水稻品种不下百个,如今只有6个。“一个村种植一个品种,不仅更有利于田间管理和质量把控,而且更有利于收购。”童鹏告诉记者,他以高出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村民们种植的这些品种。
为了能更加专业、高效地服务农民,童鹏还组建了两个团队。一个是成员均是“90后”、农业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的技术团队,一个是招募各村种粮大户“带机入社”组成的农机服务队。技术团队负责农户日常的田间管理和种植指导,农机服务队则负责耕地、收割等作业。“每次为农户服务之前,我们都要提前统筹,尽量让每名机手连片作业。”童鹏说,“因为避免了农机转场,能帮农户省下每亩20元的费用。”
“我的父亲也是农民,老一辈的种田方式太辛苦,收益也不高,我想改变这种请况。”童鹏告诉记者,今年他服务的农户户均每亩早稻纯收入达到300元,比农户自己耕种高出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