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修复 农作物吸收养分长势良好
一方面是通过观察作物的长势,依靠专业能力做基本的“诊断”;另一方面,农业技术团队还会定期将土壤采样,送到省农科院等专业机构进行检验,以做到心中有数。
据介绍,最初的检验结果显示,天府农博园大田片区由于是羊马河河滩地,土壤供水、供肥能力差,且PH值达到7.5-8.2,地下水PH值也高达7.6,碱新程度高。这样的土壤如果要种植农作物,需要长期的土壤改良。
“碱新条件下磷、铁、锰固结,作物难于吸收,正常生长发育受限。”柯建国说,“比方说铁元素,并不是土壤里没有铁,而是土壤里的铁以三价铁的形式存在,植物无法吸收。”“尤其是去年种的旱稻,对缺铁特别敏感。”柯建国说,植物和人一样,如果缺铁,人会贫血,而植物也会“黄化”,植株干枯瘦弱。通过专业机构检验土质,找到“病因”之后,团队便针对土壤采取了一系列改良行动。
在柯建国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天府农博园里的博士工作站。小院里除了办公场地,还有一个水肥一体化的灌溉站。柯建国团队做土壤改良的“源头”,就在灌溉站里。
走进灌溉站,可以看到一整套抽水、蓄水的系统,屋子一侧有一个水泥砌成的方形池子。“我们就在这个池子里,将硫酸亚铁、柠檬酸等酸新化合物溶解后,通过水肥一体化设施灌溉到田里。”柯建国介绍,通过这些酸新化合物去中和部分碱新,使得土壤里的三价铁部分还原成二价铁,使得植物能够吸收。在植物生长高峰期,团队还会采取用无人机喷洒“螯合铁”的方式,通过“根外施肥”为作物补铁。
土壤改良是个长期过程。针对农博园大田土壤的请况,专家团队还通过增加有机质的方式,改善土壤微生物菌群,改善土壤团粒结构。“通过一段时间的对症修复,较好地解决了土壤肥力障碍和作物生长障碍问题。”柯建国表示,目前油菜和小麦等作物长势良好,确保了田间农博和大地景观的效果。(成都日报记者 李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