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指出的是,人们的乐感训练就像对语言的习得一样,是具有时间窗的,错过了所谓的“敏感期”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获得相同的训练效果。
研究表明1岁到5岁,特别是4岁到5岁是所谓的音乐敏感期,也许解决唱歌跑调的问题,真的需要从娃娃抓起。
当然了,确实有一部分朋友存在所谓的“失歌症”,即通过训练也无法改善音准的问题,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对于音乐和歌唱的享受。
一唱歌就“扯嗓子” 是怎么回事?
“扯嗓子”是一种喉部过度用力而缺乏呼吸支持的发声状态,是很常见的一种嗓音误用。说话、唱歌“扯嗓子”不仅可以造成咽喉部的疼痛不适,长此以往,还有可能造成声带的损伤,影响音质。
正常请况下嗓音的产生过程是膈肌的运动和肺的压缩产生气流,通过气管冲击闭合的声门,引起声带的振动产生声音,通过鼻腔、鼻窦、口腔和胸腔的共鸣作用,再通过唇、舌、颊、腭等的共同的构音作用,形成我们的嗓音。
因此想要纠正“扯嗓子”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调整呼吸、放松喉咙、巧用共鸣,必要时还要进行一些咬字甚至新格上的调整。首先,我们要将呼吸方式调整为胸腹式联合呼吸,并养成说话、唱歌开口前先吸气的习惯,让我们的发声具有良好的呼吸支持。其次,我们要放松喉咙,可以通过头颈部的运动草和按摩放松颈部肌肉,并通过半打哈欠的方式体会喉咙的打开和放松。
接下来,我们要学会运用我们的共鸣腔。声带的振动声响并不大,但是通过人体共鸣腔的作用却能够被放大数十倍。因此,想要获得较大的音量,我们只需要加强呼吸的支持并且充分运用好共鸣,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喉部的过度用力。此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有必要适当控制自己的请绪,因为请绪过度机动的时候往往不利于呼吸的调整和发声方法的运用,甚至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声带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