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农村大众报
刷卡浇水,一亩地只需5.5元水费
邹城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现“智慧灌溉”,省钱省力又增效
泵站建在地头,浇一亩农田只需半个多小时。2月14日,邹城市中心店镇东渐兴村麦苗长势喜人,村党支部书记孔凡举特别高兴:“去年,全村玉米平均亩产达到了1530斤,是这几年收成最好的一年。”
和孔凡举一样开心的,还有东渐兴村的576户农户。村里1400亩土地能够增产增收,得益于当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由于刷卡就能实现灌溉,也被村民称作大田智慧灌溉项目。
邹城市农业农村局农田科科长罗锋介绍,近年来,邹城把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的重要举措,2021年邹城市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2022年达到21万亩,建设总面积位居济宁市第一、全省第三。
作为邹城市第一批用上大田智慧灌溉的农民,与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刘涛已尝到这一惠民工程的甜头:“以前靠天吃饭,后来天旱时用柴油机浇地,需要三四个男人搬运笨重的柴油机和水泵;再后来村里打了机井,需要浇地时村民轮着用,半个月能浇上地就不错了。而现在,只要刷下卡,一个妇女一天能浇10亩地。”
几年前,这样的场景是大家想都不敢想的。
东渐兴村有2296名村民,小麦、玉米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水井线路和变压器都是村里集资筹建的,每到农忙时节,由于供电半径长、设备老化、电压低等请况,水泵总坏。“水泵一修就是三四天,既花钱还耽误事。”刘涛说,尤其是遇上旱天,因为谁先浇谁后浇的事,村民们没少闹意见。
直到2021年10月,邹城市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东渐兴村建设了机井、灌溉管道、田间道路及其他配套设施。“现在好了,村里1400多亩地,建设了20个智慧泵站,地头上每隔50米就有一个出水口,刷卡就能出水。”刘涛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让原本费力的工作变得轻松,也让刘涛的心愿得以实现——流转100多亩耕地,规模化种植粮食。
记者采访了解到,智慧灌溉管理系统由水电双计远程控制终端(刷卡器)、水位测量仪、超声波流量计、智能物联网监测控制平台四部分构成。
“每个机井安装一套水电双计远程控制终端进行刷卡控制,地下水位测控装置可以实时监测机井的用水量与用电量,以及灌溉的流量和地下水位变化请况,控制平台实时采集各项灌溉数据。”中心店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玉广介绍,每个村可以分配一个平台草作员账号,通过平台掌握每口机井、每个用水户的用水量、用电量,并可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的App对水泵进行远程控制。
经过去年东渐兴村一整年的使用,用大田智慧灌溉浇地,每亩水费一年只需要16.5元。
李玉广算起了经济账:以前用柴油机浇地,一亩地要花费17.4元,一年平均灌溉3次就要花52.2元。同样是一亩地,现在只需要花费5.5元,浇3遍才花16.5元。以东渐兴村1400亩农田为例,每年可减少农民灌溉支出近5万元。
“除了浇地便宜,关键是灌溉设备有专人维护,不仅安全,还省下了设备投资和雇电工的钱。”孔凡举说,2022年夏天,他们尝试让村里的20台泵站同时开机,没有出现任何故障问题。一些种植大户由此放心地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仅此一项,每亩地又能增收300多元。
孔凡举为大田智慧灌溉总结了几个关键词:省钱、省力、方便、增效。
“现在都是地埋输水管道,便于大范围的机械耕作。”李玉广说,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升级,之前老百姓只种小麦玉米等传统粮食作物,现在,部分村民开始种植草莓、蔬菜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