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黔南日报
科研人员在油菜育种地里套袋
文/图 本报记者 徐朦 王金柱
二月春耕农家忙,田间地头好风光。2月17日,长顺县长寨街道威远社区青龙山坝区的国家油菜改良中心贵州分中心、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菜研究所油菜紫苏科研创新育种基地,和风习徐,一亩连着一亩的油菜花早已吐露“芳华”,金灿灿的花儿随风摇曳,省农科院油菜研究所育种室主任喻时周时而细心地指挥着技术人员给新长出的油菜花蕊授粉,时而俯身观察已经完成授粉的油菜植株生长请况。
“我们每天都有近30名科技人员通过生物育种技术与系统选择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不断进行短生育期油菜的种间杂交培育、选育工作,争取能育出更好的油菜品种。”喻时周手捧一束油菜花,一边介绍一边对记者说,“去除选取优良油菜材料植株分枝上已结的角果、开放的花朵及幼小的花蕾,筛选后用镊子剥除雄蕊,然后选用优异油菜植株花粉涂抹在植株柱头上,用硫酸纸袋套袋使其授粉结实,达到杂交转育的目的。”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2017年,国家油菜改良中心贵州分中心、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菜研究所油菜紫苏科研创新育种基地落地长顺县,占地178亩,主要开展油菜和紫苏等遗传、育种、栽培及种子生产技术研究,已成功培育出“密油400”“宝油150”等3个油菜新品种。该基地所研制的“油研2020”“油研50”等“高油”“双低”油菜良种在长顺县95个村(社区)已完成12万亩的推广种植,全县油菜良种覆盖率提升至100%,出油率提升至37%。
近年来,长顺县围绕“种源、生产、加工、收益”发展油菜产业,实现了从育种、推广到加工销售的产业全链条发展,率先在全国建立了油菜育、繁、推一体化模式,解决当地劳动力上万人次就业,培育了一大批铁杆“粮农”“油农”等职业农民,覆盖农户20778户,户均增收4678元,产值近1亿元,大大提升了农户种植积极新。同时,依托油菜制种业探索农旅结合,发展“路边经济”,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长顺县因此被认定为“国家区域新良种繁育基地”,油菜基地被命名为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长顺松港油菜花海入选2022年度“贵州最美油菜花海”。
“下一步,省农科院油菜研究所将持续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培育短生育期油菜新品种,未来有望育成生育期在180天、含油量达48%的杂交油菜新品种。”在油菜良田,喻时周和科研人员金波踏浪,在花丛中穿梭,挂牌选株、剥蕾、授粉、套袋......他们灵巧的双手在花朵上小心地点点拾拾,阵阵花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