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买过临期食品吗?
12块钱5瓶的元气森林Ru茶,1块钱1瓶还包邮的进口辣椒酱,5MAO钱的好丽友熊猫派......在豆瓣的“我爱临期食品”小组里,接近9.5万人的快乐很简单,买到打“骨折”的临期食品,实现零食自由。
真香的不止她们。线上线下,临期食品的爱好者几乎无处不在。
去年,大约有210万人在淘宝上选购临期食品[1],相关零食店铺达到近万家。大中型超市里,快过期的牛乃、面包、饮料等会被单独挑出来,以折扣价或者买一赠一的形式出售。
前所未有的消费热请,甚至催生了一批临期食品专卖店和APP。短短几个月,有品牌已经融了好几轮资金,把临期食品店铺开到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各大商圈。
资本市场上炒的火热,很多普通人却有挥之不去的顾虑:
临期食品,到底安全吗?购买临期食品,真的没问题吗?
临期食品,不等于临近保质期
要解释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得知道,临期食品到底是什么。
“临近保质期的食品”,这恐怕是绝大多数人TUO口而出的答案。
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对,但不完全对。
走进临期食品折扣店,拿起一包饼干,你可能会发现它的保质期刚过去三分之一。但在超市的冷藏食品货架上,一盒正在打折的牛乃,可能只剩一天就要过期。
事实上,目前国内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国家标准,来定义临期食品,也就是划定它的“临界期”。
2012年,原北京市工商局出台《临近保质期限食品销售专区制度》,公布临界期六级标准
如果按照北京工商局的标准,你在市面上见到的临期食品,有相当一部分并非“临近保质期”。
在这种请况下,有些临期食品平台为了利益最大化,会直接根据食品剩余的保质期长短来定价。保质期还剩1个多月的燕麦片打1.8折,还有大半年才过期的面包干就只能打到8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