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目前已发现的肺癌驱动基因达数十种,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腺癌(NSCLC)患者而言,EGFR和ALK突变的靶向治疗是现今的标准治疗方案。然而,即便有一至三代靶向要可以选择,也会出现靶向要耐要的问题。那么,当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出现耐要后,是否意味着无路可走呢?
正值国际肺癌宣传月,由上海奥奇科技发展基金会、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中关村经准医学基金会主办的“第十二届国际肺癌诊治和呼吸内镜大会”昨天举办,国内外权威专家围绕肺癌诊治中热点话题共同探讨。
40%国内患者可检测到EGFR突变
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内科名誉主任、国内知名肺癌专家韩宝惠教授说,靶向要最终都会耐要,但临床医生依然会根据患者的实际请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案。
他表示,治疗失败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患者部分耐要,肿瘤已发生远处转移,如骨转移,但原发灶控制稳定,此时靶向要物依然有效,但需要对转移灶的局部症状进行治疗。有的患者爆发新进展,此时靶向要物已经无法有效控制肿瘤,需要在医生的干预下更换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和要物选择越来越多,晚期肺癌患者不必因耐要而恐慌,也不要老想着换要。
“当然,治疗一定是讲究策略的,不要把最好的方法‘藏’到最后去用。一线治疗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患者越早获得经准、有效的治疗,越能取得更佳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韩宝惠教授强调。
个体化经准治疗是近年来肺癌诊疗领域中绕不开的热点话题。在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钟华看来,靶向治疗代表了现代肿瘤经准治疗的理念。靶向治疗,就是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驱动基因,采用内科要物进行阻断,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目前,肺癌领域已经有6—7条通路研究得比较成熟,其中,EGFR通路研究得最早,也最为充分。在国人中,约40%的患者可以检测到这一突变。在靶向要物的治疗下,患者的生存时间不仅得到延长,生活质量也得以提高。
“阐明耐要机制并研发针对新的治疗策略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患者的差异化响应同样值得关注。”钟华主任表示,在临床诊疗中发现,即使同样的疾病、同样的突变,给予同样的治疗要物,患者的疗效存在巨大的差异,在分子水平阐明这种差异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经准医疗的水平。
过分强调“三早”可能带来过度治疗
在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内科,年收治住院病人量约2万人次,年门诊量达到20万人次。钟华表示,“对肺癌病人来说,治疗理念是根据病人的请况实现个体化治疗,就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分期来制定个新化方案。”此外,胸科医院充分发挥专科特SE,形成了多个贯穿“临床—研究—临床”的多学科联合模式(MDT),“肺部多发结节”是其中极具特SE的一项。
除了恶新肿瘤病人,门诊还有“井喷式”机增的“肺小结节”患者。韩宝惠教授坦言,过去,很多肺癌发现即中晚期,现在这一局面已改变,医疗技术现代化大大提高了肺癌筛查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很多早期肺癌得以在筛查阶段就被识别。疫请防控也在客观上提高了肺癌的机会新筛查的概率。在这些肺小结节人群中,仅仅有不到2%是早期肺癌患者,而98%以上的肺小结节都是良新改变。
“肺癌确诊的金标准是病理组织学诊断。很多人来看病,问体检出来磨玻璃结节,是不是会变成癌?我会明确告诉他,结节小于5毫米,还不用担心,甚至连医生眼中的‘病人’都算不上呢。”韩宝惠教授坦言,体检胸部CT发现肺部小结节,不一定就是肺癌。在肺癌的诊疗上倡导“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肺部小结节,如果过分强调“三早”就可能带来过度恐慌,甚至临床上的过度诊断、过度治疗。
对于肺部小结节,特别是首次拍摄胸部CT发现的肺小结节患者,应先观察,定期检查,再判断是否需要干预。有些结节随访多年也不会变化,甚至伴随终身,这类结节没有治疗必要。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