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邢台日报
近日,南和区阎里乡大郝村的照阳家庭农场的玉米即将迎来收获期,负责人韩坤杰从玉米秆上掰下一颗玉米,剥开皮,攥在手中细细观察。“你看,我挑选了中科玉505这个品种,玉米颗粒饱满,又香又甜,每亩产量是1300斤左右,今年又是妥妥的丰收年!”他难掩心中的喜悦。
良种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增产的基础,为了提升玉米品质,他在田间试种了多个品种,经过长期的对比试验,筛选出了最适合在当地种植的优质品种。
韩坤杰是地道的庄稼人,过去搞过养殖,干过木料运输,如今依托国家的农业政策扶持,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
2017年,他在村子里承包了700亩农田;2021年,他承包农田达到2000亩。今年,在种植强筋小麦和玉米的同时,他还种下了200亩花生,20亩大葱和20亩甘蓝。
“这里离家很近,我既能照顾家里人,每个月又能拿到1500元的工资,可真不错。”正在农场里翻晒花生的工人李俊霞笑着告诉记者。
在秋日阳光的照色下,农场院子里展板上一行字十分显眼夺目。在这里,大大小小的农机、整理出的玉米囤与粮仓后面成片的玉米地,构成了一幅朴素的丰收景。
“我以后打算将种植规模扩大到5000亩,并将实用的技术传授给更多种植户,带动大家多种粮、种好粮。”谈及未来的规划,韩坤杰信心满满。
南和区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温春爽表示,从育苗、施肥、田间管理到销售,每个环节都会安排工作人员及时地到田间地头为农民进行田间技术培训,确保农作物丰产。
近年来,南和区立足本土优势与资源禀赋,结合市场需求,持续优化调整玉米种植结构,深入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农要减量控害,坚持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进一步推广经量播种、水肥一体化、“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实现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产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