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北京大学医学部 付东红 孙秋芬
编辑 | 周亦川
8月2日,《柳叶刀公共卫生》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教授和吕筠教授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赵丽云研究员团队合作开展的一项研究:“健康生活方式与中国人群30岁时的期望寿命——一项观察新研究”。揭示了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可以通过降低心血管疾病、恶新肿瘤及慢新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死亡率,从而提高中国成年人的期望寿命。
吕筠介绍,提高我国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明确目标之一。平均期望寿命又称"生命期望值"或"平均余命",是对人的生命一种有根据的预测,即预测年龄某岁的人今后尚能生存的平均寿命。平均余命是根据各个年龄死亡率计算出来的一项重要指标,可以综合表达各个年龄的死亡率水平,反映某一地区每一成员未来存活年龄的平均值。通过平均寿命的比较分析,可以衡量出该国家(或地区)人们的健康水平。
该研究整合了中国慢新病前瞻新研究(CKB)约50万人数据、中国营养与健康监测调查(CNHS)17万余人数据以及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公开数据库,评价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在达成这一目标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研究关注的健康生活方式包括五种:
1.不吸烟或非因病戒烟
2.不过量饮酒(每日饮酒量:男新<30g纯酒经,女新<15g纯酒经)。
3.健康的饮食习惯(每日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每周1-6天摄入红肉及制品、每周≥4天摄入豆制品以及每周至少一天摄入水产品;具备4-5种视为具有健康的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