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农民日报
保“米袋子”“菜篮子”是都市农业义不容辞的责任,绿SE高效生态是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的方向,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平衡保供给和培育农业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这对上海都市农业发展而言,是一道必答题,也是一道统筹题。上海农业用地不到240万亩,寸土寸金,为了实现高质量保“米袋子”“菜篮子”目标,绝大多数农用地用于水稻、蔬菜种植,因此上海绝大多数家庭农场、合作社以经营大米、绿叶菜为主。近年来,上海各涉农区之间、同品类经营者之间的地产农产品竞争主导了上海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向,也因此形成了泾渭分明的格局,即经营者抱团参与市场竞争比例高、强度大,地产农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振兴区域农业产业的底气足,而那些无法通过品质、品牌获得附加值的村镇,农业产业则处于“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尴尬境地。
同样身处乡村振兴新时代,同样面对上海这一大市场,从事地产农产品种养业的经营者为什么有人欢喜有人忧?
记者深入上海几个涉农区,走访为“米袋子”“菜篮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优质企业、合作社,详细了解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了示范作用的企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和策略,观察政府、合作社在培育积累农业企业品牌资产过程中的互促互动,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了一些共新和规律。
立足供求趋势确立稳定增产高效经营模式
在上海,一饱松江区上海松林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松林猪肉和松林大米的口福,是中高收入消费者的一大快事。松江大米是上海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大米地理标志产品,松林猪肉和松林大米囊括了国家级、上海市的金奖。松江区10多万中小学生是松江大米和松林猪肉的忠实消费者。在盒马鲜生“0”系列营销端,松林牌无抗猪肉销量和口碑稳居第一。还是在盒马鲜生,每天销售松林大米不少于5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