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好味稻’的种田经验得到广泛认可,其特点是通过品种、技术服务、农资供应、社会化服务、收储加工五统一,充分整合优势资源种好田且赚钱;而该地产公司拥有数十万员工,其所建小区都有内部超市,所以这两者打捆入驻再好不过。”罗光林说。
根据各自出资份额和在整个产业链中承担的任务,该地产公司和“好味稻”共占股70%,达川区农业农村局占股20%,园区所涉村集体不出资,只负责协调劳动力参与生产,占股10%。农民获得土地流转费,还可到园区务工,也可跟随合作社一起发展。
这便是通过近一年的努力,探索和创新出的一条“公司+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的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带来先进生产经营理念、技术装备和市场意识,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农民,促进了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的重组,优化了农村社会分工。
打响品牌战略,临危受命挑重任
平均海拔750米以上的米城乡,所产的高山大米历史上曾为贡米,达川区为打响贡米品牌也曾招商引资,但该品牌一经某些企业之手,诸多问题导致这块牌子差点毁掉。去年12月,达川区农业农村局临危受命,该品牌有望起死回生。
许多田块只有几分甚至不足一分,且呈层层梯田格局,根本无法实行机械化,至今仍为人工传统种植模式。“品种混乱、技术难统一、品质参差不齐,加工包装也五花八门,加之有些人以次充好等问题,导致米城大米越来越不好卖。”米城乡党委书记李昌旺说。
“我们来了后,首先从品种、技术、收购、仓储、加工和销售进行统一,品质也有了保障,品牌统一打上‘米城寨’高山大米系列,价格上比原来估计会翻番。”达川区农业农村局负责抓基地建设的何渠华说,以前最多每斤卖五六元,现在最高可卖到10元。
通过达川区农业农村局的整合,涉及米城、堡子两个乡镇共1.2万亩纳入基地建设,目前共投入3000余万元,其中1000万元用于烘干、仓储与加工。运行模式仍然是“公司+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公司下面共有4家合作社、1家家庭农场具体负责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