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连日来,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富村镇古木村的小春土豆陆续上市,在村前的大片田地里,家家户户忙着采挖,收购车辆早早在地边等着装货。土豆卖出了好价钱,田地里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地处大山深处的古木村,村里近四百户村民,多年来因为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全村绝大多数农户依靠传统小农产业,始终富不起来。近几年来,在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扶持下,坚毅质朴的古木村民不等不靠,用智慧和汗水在大山里闯出了增收致富的路子,村里村外旧貌换新颜,村民的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古木村前的良田美景。
古木村位于富村集镇和黄泥河集镇的中段,距离集镇较远,前些年村里修通了公路,但路面狭窄且没有硬化,雨季的时候路面湿滑,无法畅通运行,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在TUO贫攻坚惠民政策的扶持下,2017年,村里通上了宽敞的水泥路,从此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自从进村路通畅以后,村里将近一半的农户都到了外地务工,在外务工的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甚至是几十番,农户有了存款,加上建筑材料进村方便,三四年的时间,村里破旧的老房子变成了崭新的小洋楼,村子变得越来越漂亮。”古木村党总支书记江城说。
随着进村道路通畅,古木村八百多亩农田耕作比以前更加方便,但由于河水流量大,河堤破旧,导致每年两岸的农田被洪水冲毁或淹没,农户种植的风险增加,守着大片良田却产出不高。2020年,古木村依托项目支持,投入600余万元,对村里3公里多的河堤进行了彻底翻新改造。有了河堤保护,两岸的农田种植效益稳步提升。“村里水源条件好,农田也很肥沃,村里几百户村民,每家都有一两亩水田,春收土豆秋收稻谷,不仅能够自给自足,每年还能增收几千元。”江城说。
今年已经六十多岁的刘光荣和老伴近几天都忙着在田里采收土豆,一部分留着家里吃,一部分留给在外工作的儿女们回家时带走,剩下不多的一部分在地里卖给收购商,一两千元的收入也够老两口几月的开支。“河堤修好后,村里的农田大多都能产出两季作物,土豆采收后,大家就得赶紧整理农田,5月中下旬就可以种植水稻,采收后又有一部分收入。”刘光荣一边捡着土豆一边说。“近几年古木村里产出的土豆和稻米很受市场青睐,价格也不错,两季产出不仅满足了农户的家庭粮食消耗,每户平均能够额外增收四五千元。”江城介绍。
除了修筑河堤保护村里的水田面积,保障农户正常的农业生产外,今年古木村又争取土地提质改造项目支持,把村前250余亩坡地改造成水田,配套修建了机耕道和引水灌溉沟渠,通过到外地考察准备引进种植市场价格更高的黑稻进行推广种植。目前,项目施工已进入尾声,村里引进的黑稻育苗已经结束,部分农田已开始为移栽做准备。站在古木村土地提质改造项目点,江城指着山对面的大片坡地介绍,村后的3000余亩坡地前些年也是因为耕作困难,种植成本高,肥沃的土地没有起到很好的增收作用。
村民喜获土豆丰收。
2019年,村里依托上级项目支持修通了5.3公里的机耕道,当年就有当地大户向农户租地种植了50亩沃柑。2021年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公里的机耕道得到硬化,高效节水灌溉管道覆盖2000余亩土地。随着种植条件改善,很多前些年因为耕作困难闲置的土地,也被村民重新翻新种上了作物。在江城眼里,村里水源好、光照好,只要善加利用,引入适宜村里发展的产业,村里每片土地都能长出金子。依托村前坝子里的800余亩连片稻田,今年年初古木村通过到外地考察,计划在这一季水稻种植的时候引入稻田鱼、稻田蟹养殖。在村后的三千多亩坡地,则依托大户带动农户种植沃柑,发展经济林果产业,一方面解决小散经营增收不强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大户承包流转土地解决土地闲置和剩余劳力务工就业的问题,以发展立体农业的模式推动全村农业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绿水青山、沃野良田赋予了古木村发展的先天优势,但随着对古木村深入了解,发现村里还有两个让村民更加珍惜的“镇村至宝”:一棵“千年古槐”和一座“红军桥”。古槐树高三十多米,直径达60米左右,占地3亩多,主干直径3米左右,五六个成伦勉强能够合抱。据村民介绍,这棵古槐树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不仅是全村人守护的至宝,近些年也有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在村头河上伫立着一座老桥,是当年红军长征过富源时经过和歇息的老桥,几十年过去,虽然村里修建了新桥,但老桥依然保存完好,近年来“红军桥”成了当地有名的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点和红SE旅游“打卡点”。
据介绍,古木村在全力发展立体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将依托村里的奇山秀水、古树和红SE历史遗迹,规划旅游线路,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田园观光综合体,带动村民通过特SE种养、民俗、农家乐等多渠道增收,让古木村里的幸福之音更动人、更悦耳。(郭燚、杨权风、张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