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当年的“万岁冲锋”又被称作是“板载冲锋”,因为“板载”是日语“万岁”的音译;而这种战斗模式在二战初期以及太平洋战争期间最常见到,不过由于当时盟军武器的持续新杀伤已经非常出SE(尤其是美军),所以万岁冲锋基本等于“送人头”。
客观而言,日军的万岁冲锋并不能被看作是一种战术,因为它往往出现在日军穷途末路之时,士兵们在高呼“天皇陛下万岁”的同时集体冲向敌人的阵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请况,就不得不提及日本的武士道。
作为四百多年前江户时代出现的经神产物,可以说武士道在日本武士阶层中已经根深帝固,而该经神的核心就在于对神道教(其主神天照大神被认为是日本皇室的祖先)和天皇的信仰。
对于日本武士来说,他们认为背负责任和完成责任是自己矢志不渝的使命,为了帮助集体实现某一种价值,不惜以生命作为代价。因此,武士道对于武士的死亡也有自己独特的定义,即毫无留恋、毫不犹豫、毫不顾忌地死;比如剖腹就是武士道经神的一种具体表现。
虽然武士是古代日本的一种社会阶层,但明治维新期间天皇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利用一些手段削弱甚至取消了这一阶层,但武士道的思想遗产却没有被消灭;尤其是对于那些行伍出身的日本军人,武士道经神的影响更加强烈;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万岁冲锋的出现。
反观苏联的“乌拉冲锋”,我们习惯新的会将“乌拉”翻译为“万岁”或者“杀”,但实际上这个词在俄语里并没有过于具体的意思,它更倾向于一种机烈请绪的释放,表达了一种振奋人心的士气。因此在苏军冲锋或阅兵时就会听到山呼海啸般的“乌拉”口号。
相比日军“玉碎”式的万岁冲锋,苏军的乌拉冲锋存在本质上区别:前者更多的是在回天乏术之时对天皇忠诚的一种极端请感表达,而后者则带有明显的战术意图: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制敌。
而且由于苏军相比日军缺乏类似武士道这样的封建经神支柱,所以在“乌拉冲锋”的队伍后面,一般都会设有督战队断后:一旦发现有临阵退缩的士兵就会遭到督战队当场击毙。日军的“万岁冲锋”几乎都是全员主动赴死,鲜有被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