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卫候庶出的子孙,姓公孙氏,本名应该是卫鞅或者是公孙鞅,因为后来秦孝公赐商地作为卫鞅的封地,号商君,所以后来人们都称他为商鞅。
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之学,侍奉魏国当时的丞相公叔痤,做了公叔痤座下的中庶子。
公叔痤知道商鞅的才能。
公叔痤年老生病将死之时,魏惠王来探病,问:“公叔的病如有意外,那国家该怎么办?”
公叔痤向魏惠王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但有奇才,希望大王举国而听之!”
虽然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了商鞅,但是之后魏惠王并没有重视商鞅。
公叔痤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广发招贤令,然后就去了秦国,开始了著名的商鞅变法,强大了秦国。
魏惠王为什么不重用商鞅?原因有三。
1、魏惠王不珍重人才
这个从著名的齐威王与魏惠王国宝论就可以看出来。
公元前355年,齐威王和魏惠王在一起打猎的时候,魏惠王问:“齐国有什么国宝吗?”
齐威王说:“无有。”
魏惠王说:“寡人国虽小,尚有十颗直径一寸那么大的明珠,可以照亮十二辆马车的前后。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
齐威王说:“寡人的国宝和惠王不同。
我有一位臣子名叫檀子,守在南城,楚国人不敢来犯,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
我有一位臣子名叫盼子,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
我有一位官吏名叫黔夫,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馀家;
我有一位臣子名叫种首,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
这四个臣子,能照亮齐国千里,何止是那十二辆马车能比的!”
惠王听后大感羞愧。
2、魏惠王分辨人才的能力较弱
魏惠王在位期间51年,商鞅、张仪、孙膑、乐毅都曾到过魏国求职、任职,然后离职。
魏惠王用人几乎只用王族子弟如公子卯,名师大才如庞涓。
魏国本土的人才挺多的,很多都离开了,而与此相比的秦国,本土将领很多,文臣几乎都是其他国家引进的。
3、他不信任商鞅
他不相信商鞅是个人才,也可以说他不知道商鞅是个人才
商鞅只是一个中庶子而已,在当时根本没有什么名气,魏惠王也对商鞅不怎么熟悉,不知道也属于正常。但这不符合明君的行为。
我认为正常君王这时的做法,应该去思考丞相公叔痤为什么会推荐商鞅,然后用各种方法测试商鞅的才华,看商鞅是否可以委以重任。
但是魏惠王没有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