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同治皇帝当政时期,清朝朝廷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政治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朝中掌权者并非仅靠一个人来完成,而是出现了多人联合治理的请况。这其中就出现了被后人所并称的“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这其中,左宗棠相对其他人来讲,绝对是属于一个异类。曾国藩很多人都知道在为人处世方面颇有建树,李鸿章在宦海沉浮中也是中流砥柱,张之洞的学问也是深不可测,唯独这个左宗棠完全就是个大老粗,一生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征战之中,那真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啊。
然而在当时我们可以这样说左宗棠,然而在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几位“中兴名臣”的功绩就比较有意思了,李鸿章的洋务运动以及北洋水师早已不知所踪,曾国藩的中兴大业也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气势如虹,但是左宗棠在当时所作的很多功绩,却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洗礼后,依旧绽放着他无法磨灭的光辉,比如我们今天所要说的“收复新疆”。
其实新疆地区在历史上曾经也多次被封建统治王朝所舍弃,王朝兴盛的时候就大量驻兵加强管理,王朝衰退的时候那必然是最先舍弃,毕竟对朝廷来说他们都是些不MAO之地。
然而土地这个东西,自古以来就是“舍弃容易,拿回难”,新疆地区也是如此,毕竟你舍弃了,必然有周边的国家前去占领,你再想拿回无非就是面对一场武力上的较量。就这样,新疆这块将近160万公里的土地,经常在“圈内和圈外”不由自主的徘徊着。
在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新疆也曾经有过将近700年的时间不与中原地区交流,一直到清朝的乾隆时期,才再次被武力收复。然而这刚收复的新疆,也不过在手里把握了100多年,就又被舍弃了。
当时的清朝,刚刚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洗礼,加上太平天国这些农民起义的浩劫,整个大清王朝都是接近分崩离析摇摇衣坠的状态。历经千年的封建王朝制度也是要走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
就在这个时候,当时的沙俄帝国又来挑事,率军侵占伊犁地区,并且培养起了有“中亚屠夫”之称的“阿古柏”来占领新疆。而此时沙俄自己占领伊犁的理由也是“非常充分”,他将侵占了伊犁的行为美其名曰“为清朝代为管理”,等到清朝政府完全收复新疆之后自当归还。
一边是如此“友好”的承诺,一边是大力的扶植阿古柏军事集团,沙俄的此等行为也是颇为讽刺。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当时的沙俄帝国就是在看衰清朝,认为清廷没有能力收复新疆,所以才做出了这样一个承诺,即使是清廷能收复新疆也不伤和气,进可攻、退可守。
然而此时在清廷内部的分歧也很严重,当时朝中的大臣们相对较为统一的看法就是目前国力不强,不能过分开支。在维护边疆上也出现了“优先海疆”和“优先塞疆”的两个派系。
“优先海疆”认为应该将国力倾向于海上防务上,以免敌人从海面上前来挑衅,至于新疆地区本来就是不MAO之地,弃之也不可惜。
“优先塞疆”的就认为新疆拥有国土近160万,这么平白无故丢了实属可惜。
然而这两派也都承认以目前的国力不可能做首尾兼顾的完美状态,也正是因此双方炒得不可开交。最后还是慈禧太后拍板,新疆也要留住。自此才出现了我们后期所知道的“左宗棠抬棺出征”的景象。
公元1876年3月,左宗棠离开兰州率军出征直B新疆,花了两年的时间,使得占据新疆12年之久的阿古柏军事集团被尽数全歼,替清廷收复新疆。但是没成想在向沙俄要回伊犁的时候却碰上了阻碍,当时的沙俄政府可能自己也没想到清廷真的有能力收复新疆,此时他们既不想归还伊犁,又不想和清廷针锋相对,就采取了拉锯战的模式。
清廷先后派出多名文臣武将前去谈判,要求归还伊犁地区,但是得到的回复都是一退再退,没有个准确的时间。在长时间的拉锯之后,沙俄政府也可能是深感疲惫,最后以一个折中的方式要求一半归还清政府,还有一半还是归沙俄统治,此时朝廷还没发话,左宗棠就第一个跳出来不答应。左宗棠请求朝廷再派人前去谈判,要是再谈不拢,他就率军开战。有了这样的强者气概,沙俄最后才不得已妥协全数归还了伊犁。此时的左宗棠已经69岁。
其实我们纵观祖宗堂的一生不难看出。作为69岁的这样一位肱骨老臣,一生功名赫赫,完全可以采取机流勇退的方式,让自己全身而退颐养天年,然而他却并没有这样做,可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就好像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的那样“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我们不得不感叹,哪有什么天佑中华,都是有这样的肱股之臣以身犯险,前赴后继的保卫着这个国家。
将筹边尚未还,湖湘 弟满天 。
新栽杨柳三千 ,引得春风渡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