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福建日报
何秋涛,字巨源,号愿船,福建光泽县人。出身书香门第,祖辈皆习儒,母上官紫凤为当地著名诗人。何“少负异禀,过目成诵,嗜学天新”,志向远大,苦读博览。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中举,次年成进士,时年21岁。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与何绍基、张穆交友,求教于品学兼优的给谏陈庆镛。刑部尚书赏识其才华,荐任律例馆提调、秋审处坐办,他认真履职,“敕撰《律例根源》多出其手定”。
何秋涛关心社会政治,尤重我国北疆史研究,认为应有专书,以资考究。遂发愿根据史书,参照国外论述,详记自汉晋至清道光之间,北地蒙、疆、东北的历史、地理与人文。著述从最初的6卷《北檄汇编》到最终成书80卷《朔方备乘》,并附绘图,可见他随着资料收集的丰富,眼界不断拓宽,思路也更加深遂与缜密。
在京期间,何秋涛言规行矩,专心学问,倾俸购书数万册,日夜攻读,穷究经史百家,学问堪为人表,人称青年才俊。1853年,随安徽巡抚到皖,因其父要返乡,遂辞官伴父回闽,在家乡兼职邵武等5个书院主讲。后又携眷回京,读书治学,不再出仕,生活艰辛,以至三餐难继,1862年受荐主讲保定莲池书院,不久病逝,门人葬其于当地。
何秋涛饱读经书,尤重地理学,源于少年嗜好,那时“披天下舆图,能历举府、厅、州、县名,默数四境所至”。后又遍观历代地理志书,考辨真伪,发愿走“经世致用”之路,而不徒作“书生”。
北疆边界漫长,地形地势复杂,历代记述不明,而当时的清朝廷官员少有关注于此者。何秋涛于军国重计深识远虑,故对此时局心甚忧之,认为应即撰专著,以为史证。他说:“边防之事有备无患”“而此塞防,乃国家根本”。于是用其地理学识之专长,潜研北疆史地,“揽地利戎机之要”,翻阅史料;并以钦定之书及正史为依据,订正伪谬,议论经当。旁采中外古今有关纪事、著述、舆图,广征博取,考订编定,纠谬正误。尤其“于制度,沿革,形势,考据详明”。记述自汉代以来我国北疆的地请,初编为6卷,后增详至80卷。他将官私著作中有关史料通过分类排比,进行考订、汇编而成。全书内容丰富,记叙详明,涉及北部疆域、东北边界、西北与中亚邻国的边界,以及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诸多内容。对元代北边诸王疆域的界碑考证尤为详明,通过界碑考证、史料引证,确立我国边界地位,机发人们爱国热请。
兵部尚书陈孚恩阅后认为他“通达时务,晓畅戎机”,嗣即上书推荐何秋涛所作。咸丰帝阅后大喜,称“此书于制度沿革,山川形势,考据详明,俱见学有功底”。随即召见他,并赐书名曰《朔方备乘》,更加明确该书的价值与作用,并且擢何为员外郎,特赐在懋勤殿行走。
研究者认为,《朔方备乘》著书取材在于:“一曰本朝钦定之书,以证传伪;二曰据历代正史,以证古迹;三曰汇中外舆图,以订山川;四曰搜禅官外纪,以资考核。”故该书资料翔实,内容颇具权威新。史学家高度评价该书为我国清朝最负盛名的西北史地著作,是边疆史地研究的重要成果;范围扩及蒙古、俄罗斯、东北边疆、西北至哈萨克斯坦、中亚及东欧,是边疆史地研究中集大成之作,于边疆史地研究具极高实用价值。
何秋涛因淡泊名利、勤于笔耕,著述甚丰,除《朔方备乘》外,还有《孟子编年考》《〈王会篇〉笺释》《校正〈元胜亲征录〉》《篆隶源流》《一灯经舍甲部稿》等书,可惜因贫病交加,仅及中寿而殂,寿命不永,故声名未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