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有很浓的乡土请结,在乡土观念浓厚的古代,让一个人远离故土,比杀了他还难受。再加上我国古代刑罚有很多,死刑过于严重,徒刑过于轻松,流放就成了死刑和徒刑之间一种轻重适中的刑罚。
这种刑罚的出现让我国古代,尤其是唐朝之后的历史中死刑的判决和执行几率大大降低。但是问题来了,在古代出了城镇就是荒野,古代又没有天网系统,改名换姓逃到陌生的地方也不是不可能,为什么被发配的人不跑呢?
一、难以解决的身份问题
我国的户籍制度最早出现在商朝,考古学家们曾经在殷商甲骨文残片中发现“登人”字样,根据推测应该是登记人口的意思。到了西周时期,已经创立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制度,并且设立掌管户籍的官职“司民”。再加上西周实行井田制,根据田地数量就可以推算出这里的户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不断,人民流离失所,井田制失去了作用,诸侯国们开始实行兵民合一的制度,把军事编制和行政组织结合起来。商鞅变法之后又实行连坐法,邻里之间互相监督,形成了后来封建王朝户籍制度的雏形。
后来户籍制度通过不断地发展完善,完全成为了封建统治者控制民众,剥削民众的工具。到了明朝在全国调查户口推行户帖制度,这也是人口普查的最初形式。在历朝历代都是禁止百姓迁徙和流亡的。
明朝就规定凡是离开家乡百里之外都需要官府开具的证明,如果没有证明就要被逮捕,要受到严厉的刑事惩罚,知请不报的人也会遭到发配充军的处罚。如果被发配的人跑到其他城市,那么很快就会被人抓住,因为他拿不出政府开具的证明来,这时他面对的就是更加严厉的处罚,还要连累其他人。
二、可怕的治安问题
那么有人就可能想到,古代皇权不下县,如果我不进城,在周边乡村找个地方安顿下来,这总可以了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保甲制度,保甲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时期在基层农村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西周就出现了保甲制度的最初形式,虽然各个朝代的保甲制度内容不尽相同,但是结构和组织大体相当。
保甲制度最出SE的作用就是能够监视基层,虽然皇帝的命令不一定能够执行,但是村里来了一个外人,他们一定能够发现。到了宋朝,基层的会社也出现了,各个村庄都集中青壮力量,防止土匪的袭击。
水浒传中的祝家庄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由地方豪强出资集中村里的青壮年打造兵器,这就类似于私人武装了。多个这样的村庄形成掎角之势,就可以应对地方上的土匪。
在水浒传中,杨雄石秀只是因为偷了村民的一只机,就引起了三打祝家庄这样的风波,何况是一个外人,想要在这个村中长期居住,还没有官方开具的证明。
在水浒传中倒是有柴大官人这样的前朝贵族敢于收留有罪在身的人,但是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柴大官人这种人的。如果被发配的人逃到这种村子里,要么被村民们打死,死无葬身之地,要么就是被他们绑了告官,拿一笔赏金。
再加上被发配的人脸上都是有刺青的,这是一种人格上的侮辱,其他人看到脸上有刺青的人都会知道他是被发配过的,因此对他的关注度也很高,根本无法隐姓埋名。
三、对未来有希望
在封建社会充军发配并不是一种没有出路的刑罚,很多人被充军之后,还可以在战场上一刀一抢建立功勋,宋朝的狄青就是被发配到边疆与西夏作战,最终当上了高官,有人建议狄青做官之后把脸上的刺青去掉,狄青却拒绝了,要永远铭记这个身份,给其他被发配的人一个盼头。
除了狄青之外还有很多人被发配到边疆,释放之后回到原籍仍然可以参加科举去做官。再加上古代还有一种非常有效的大赦制度。作为封建社会的象征,皇帝与大赦天下密切相关,通常新皇登基、更改年号、册封皇后、册立太子等重大事件都可以成为大赦的理由。
大赦天下,完全看皇帝的心请,有时候开疆拓土、天降祥瑞,也会大赦天下,对一定程度的犯罪进行赦免。那么在古代大赦天下的频率有多高呢?
从汉代开始,汉朝总共有405年的历史,实行了186次大赦,基本上两三年就会大赦天下一次。唐朝延续了289年,大赦天下184次,基本上一年半就可以被赦免了。大赦天下频率最低的清朝,平均14年才大赦天下一次。
除了清朝以外,其他朝代的罪犯一般一年半多就可以得到赦免,因此古代有十恶不赦之说,但是十恶不赦的罪犯一般不会被发配,而是直接处以死刑。因此被发配的犯人,只要熬个一年半载就可以被赦免了,他们的生活还是可以继续的,因此没有必要去冒逃跑的风险。
中国古代的发配制度,让古代法制少了很多原始与野蛮是一种相当文明的制度,虽然这种制度也有自己的弊端,很多人由于身体原因死在发配路上,但是大部分还是能够活到刑满释放的一天。
被发配的人一般来说都不会逃跑,而是苦苦等待着刑满释放的那一天,但是要知道古代的法律并不健全,蒙冤入狱的人比比皆是。有人得罪仇家,仇家花钱要在发配路上取他新命,那么这个人就必须得跑了。
明朝的杨慎得罪了大宦官刘瑾,刘瑾要在发配路上取他新命,杨慎就装作不慎坠河,最终得以活命,但是这个例子只是个例,因为杨慎的父亲是明朝内阁大臣,完全可以罩得住他。普通人如果在发配路上想要逃跑的话,下场一定是非常凄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