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一直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日本没有在二战期间配合德国进攻苏联,那样苏联岂不是腹背受敌,德国和日本的胜算岂不是更大,对强大美国发动战争就意味着又将一个大国扯进战争,这样日本反倒成了两线作战。
其实在这场战争中日本没有选择集中力量进攻苏联不是选择失误,而是在众多因素影响之下选择对美国动手。首先我们要知道日本攻击珍珠港主要目的不是在短时间内吃掉美国。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德国对苏联发动进攻的时间是1941年6月22日,中国进行了十四年抗日战争,从1931年算起到1941年已经整整十年,消耗巨大的日本需要资源来补充,要进军南亚掠取资源。攻击美国并不是因疯狂导致的作死,而是通过打击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军事力量夺取制海权、制空权,B美国做出让步从而铺平进军的道路。
所以日本没有配合德国夹击苏联的第一个原因就很清晰了,日本与德国是两个侵略者,两个强盗怎么会有同生共死的义气,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日本先要考虑的是获得战争资源维持自己的战争能力,向哪个方向进军由日本自己角度出发,在面积广阔、地广人稀的西伯利亚日本能得到的十分有限,苏联当时的人口、主要城市都在欧洲,苏联的大粮仓乌克兰也在欧洲。
1939年5月11日到1939年9月16日日本和苏蒙联军在蒙古国哈拉哈河附近地区打了一场诺门坎战役,1939年8月23日,纳粹德国与苏联突然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时候诺门坎战役正在进行时,而且接近尾声,我们都知道德国进攻苏联是在1941年6月22日,从日本的角度看不是日本不配合德国,而是德国先不配合日本。
第二个原因就是日本北进受挫,诺门坎战役惨败,1904年日俄战争俄国的战败让日本面对当时的工业强国苏联仍然有一种可再次战胜的侥幸,担任过日本驻苏联武官的日军第6集团军司令官狄州立冰将军曾告诉部下:“此时的苏联红军跟日俄战争时的俄军没什么区别”。从这句话中能看出当时日本很多人非常看不起苏联,这部分人里就有一些有权力的军政高官。
(狄州立冰)
当时日本国内有北进和南下的两派争执,或者说是陆军和海军的争执,进攻苏联需要在大陆上作战,陆军是主角,陆军的地位会更高,所有的资源也会流向陆军,进军东南亚和太平洋主要依靠海军。于是就有了1939年5月的诺门坎战役,这次日本并没有直接进攻苏联本土,而是在中国和蒙古国边界附近的哈拉哈河两岸作战,对手是苏蒙联军,驻防在蒙古国的是苏联第五十七特别军,这次战役可以作为一种试探,如果能够在局部形成优势就可以继续扩大战争。
可是在这场战役中日本人还是失算了,战役前期日本惯用的偷袭的确打苏蒙联军一个措手不及,暂时的胜利加上日俄战争胜利给日本人带来的盲目自信,再加上日本人觉得苏联经历了“大清洗”,缺少高水平的指挥官,苏军的战斗力不会很强,所以日本人有些狂妄了。苏联调来了后来闻名世界的朱可夫指挥对日作战,朱可夫当时已经是苏联西部最大的军区白俄罗斯特别军区的副司令了,在水平上不输于对面的日军指挥官。
朱可夫抵达战场后苏联的援兵也源源不断被送到前线,大量的坦克部队、摩托化部队和空军到达前线,朱可夫是坦克战专家擅长使用骑兵和机械化部队这样的快速突击力量。
日本是个岛国,资源又缺乏,它的坦克又小又弱,只能对步兵形成优势不适合坦克战,日军士兵和军官又缺少大规模坦克战的经验。朱可夫带着援军的到来把原本处于劣势的战局给扭转了,苏联坦克在空军的支援下几乎碾压了日本的陆军。
这一次北进的失败让日本重新选择进攻方向,尽管美国和苏联都比日本强大,但是毕竟苏联已经用实力向日本证明了强大,当时美日之间还没有直接冲突。
顺便多说几句,二战时的美国实力很强,然而二战结束后几十年的美国远比二战前的美国强大得多,但有些人看待“日本为何敢在二战攻击强大的美国”这个问题时,难免用对后来的美国强大的认知去比较,这样反而增加了对这个问题的不解。
今天美国日本都处在非全面战争状态,两国武装力量就可以直观比较出差距,美国有航母日本没有,美国有核武器日本没有,美军规模是日本自卫队的好几倍。
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日军事实力差距没有二战时、二战后的差距大。1939年,美国的军费开支为9.8亿美元,而日本的军费开支高达19亿美元,因为日本正在发动战争军事上投入多,而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还没有进入战时状态,没有开足马力生产,美国的战争潜能还没有变成战争能力。
单看表面的军事实力看不出美国比日本强很多,不是每一个人都对两国战争潜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日本过去的一些胜利已经让一部分人不在乎那些纸面上的比较了。
看到了这一点,也许一些人就不会那么好奇为什么日本当时敢作死攻击强大美国了,现在的人也许认为日本那时作死,但当时日本的一些人可能不那么认为。就像网上之前有人问“普通人都知道马奇诺防线能绕过,当时法国人不明白吗”,这就是当局者M,战争过去几十年无数学者已经得出了各种结论,大半个世纪的马后炮谁不能说得明明白白?可是在当时就连坦克怎么用德国军队内部还在争论,尤其有很多年纪大的老将军还认为坦克仅可以作为支援步兵的火炮。
日本不能配合德国进攻苏联的第三个原因就是苏联的地广人稀,据资料显示苏联的国土面积约2240万平方公里,亚洲部分占四分之三,1939年统计苏联人口超过一亿七千万,算得上地广人稀,尤其是苏联人口并不是较为平均地分布在国土上,欧亚两部分人口密度差距很大,一大半人口集中在欧洲。
一亿七千万人口都算地广人稀,日本即便把几百万军队放进去能控制多少地方,空间会分散日本军队,削弱其力量,何况日本关东军没有那么多人。
西伯利亚地区面积一千多万平方公里,从西到东七千多公里,从北到南三千五百公里,日本如果进攻苏联需要从中国的东北出发穿越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渡过几条大河翻越乌拉尔山到达欧洲,也需要行进数千公里,这数千公里只是图上距离,翻越山脉时一上一下又要多出很长的距离。
进攻的力量太少打不过苏联,太多补给又很成问题,漫长的补给线,寒冷的西伯利亚加上中国军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打击,这条难以维持的补给线就会更加脆弱。在这人烟稀少的土地上就地掠夺都并不容易,苏联的粮仓乌克兰在欧洲,主要的产油区在高加索,主要工业城市也在欧洲。而且苏联人民也会打击日军的补给线,所谓的占领也只是在某一地区没有主力部队的反抗,并不意味着没有人民的反击。
所以无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使得日本慢慢放弃了这个念头,换个角度想即便日本进攻苏联能取得胜利,它当时各种资源的缺乏已经不足以支持它在西伯利亚一步一步往前走了,要进攻东南亚解决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