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的文武僧庶》,山口智哉、李宗翰、刘祥光、陈韵如编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3月版,118.00元。
□王绍贝
《五代在碑志》这套丛书源自柳立言教授2015年发起的读书班,与山口智哉、李宗翰、陈韵如、刘祥光四位老师一起带领学生经读现存的大量五代时期墓志,最终将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丛书共三本,《五代的文武僧庶》是该丛书的最后一本。这套书运用了新材料和新方法,对五代历史和人物进行了全新的解读。由于墓志具有隐恶扬善的特点,研究方法上他们发明了一套独有的程式,包括标点分段、数馒头法、史学六问、五鬼搬运、制作表格等,从而将程式化的墓志书写中蕴含的丰富信息攫取无遗。
与正史新、旧《五代史》主要记录社会的中高层人物不同,大量的五代墓志可以让我们从更广阔的范围了解到五代社会中、低层人物的群像和丰富多彩的历史细节。丛书的前两卷《世变下的五代女新》和《五代武人之文》分别是针对特定社会群体的研究,而《五代的文武僧庶》则转换视角,以墓志为基础,将个人作为历史分析的基本单位,通过观察文、武官员在中央与地方的各自实际政绩,以及他们黜陟迁转的原因;同时也考察僧庶等平民群体,了解他们的宗教活动与社会生活,以及个人与家庭的社会流动。本书研究者们认为,过去对五代的一般新认识多强调其乱世的特征,如武人掌权斯文扫地道德败坏、民生疾苦,但若过于强调五代混乱的一面,则不免失于一偏,而可能忽略历史发展的延续新及其意义。因为即使在暴风疾雨中的时代,也偶尔会有风平浪静、草木不惊的间歇;即使是王纲解纽的大分裂时代,也存在局部割据的偏安政权能提供短暂安宁、与民生息的区域,甚至还存在远离城市的“坞壁”(“坞堡”)等“世外桃源”。
某些过去视为常识的传统价值观,如男尊女卑、长幼有序,未必会如我们预期的反映在墓志中。譬如墓志中出场人物所占篇幅多寡,在很多请况下,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不是男女长幼或尊卑贵贱,而是其成员对维持家庭的贡献,贡献大者篇幅多,反之亦然。在《男女有别?》这篇墓志研究中,发现《关氏墓志》中篇幅最多的居然是其女儿,远超丈夫与儿子,其原因是女儿曾贵为唐明宗王妃,为家族带来了荣耀。
从本书研究的文官群体墓志来看,五代时期文官群体的构成与唐代相比较,有延续也有新血。从墓志可以看出,五代的文官很多延续了唐代门第世家传统,但也有一群家世不太显赫的文官世家从晚唐进入五代,并致力于培养子弟以文入仕,甚至有一批起自布衣的新兴人士,凭借文事晋升统治阶级。这些发现都大大改变了我们过去认为,五代时军阀武人才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文人在乱世没有用武之地的刻板印象。当然,文官要立足于乱世中并不容易,大概需要五个因素,包括吏治能力、司法能力、联姻关系、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品德。与过去认为乱世是武力称雄、欺诈立身相反,良好的品德常可赢得声誉,帮助其仕途。即使从功利角度看,品德在乱世仍然不是迂腐无用之论,当时人物不可能全然蔑弃品德,即使武人也不例外。
由于《五代武人之文》对武官群体已有过不少讨论,《五代的文武僧庶》对武官群体集中讨论的重点一是高层武将维持地位的方法,特别是藩镇二代,二是补充说明武人得以阶层流动之因素。研究发现高层武将的第一代往往依靠能征善战的实实在在的战功发迹,而藩镇二代却往往并不擅长武功,只好通过其他方式来维持自身地位,运用的手段包括:政治军事联盟、同盟间送纳质子、藩镇间相互联姻、金钱外交等。另外武官要想在统治阶级持续上升,还需要具备其他条件,譬如兵法谋略、地方乡里社会(关系)网络、中枢权力庇护以及吏治能力等,如果是单纯有勇无谋的武将,也很难在乱世持续维持自己的统治阶层地位。
从墓志史料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正史中不容易看到的平民生活样貌。这些平民的墓志撰写格式也大多符合一般墓志格套,墓主的先人及后辈均无人为官,但经济上多属中上阶层。平民在五代的上升空间主要依靠从军、建立武功,成功门槛较低,但风险较大;以文入仕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进行文化教育等,虽然风险不高,但入仕门槛较高。出现在墓志中的平民,有些是靠父祖辈财富积累,终身未仕,却能锦衣玉食(如宋彦筠),但也有一些平民墓志的墓主依靠务农和经商发家致富。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张宗谏的墓志铭,墓志记录他经商致富,最后在商贩旅途中染病而亡,他商贩活动地区主要在山西至四川、湖北一代,跨越了梁、晋的边界。墓主经历唐末战乱与五代初期梁晋对抗的时代,却始终居于相对稳定的晋北地区,并成为能够跨越敌对政权之间的商贩,由此发家致富。时局动荡似乎并未对张家的发展造成太大影响,甚至政权的对立还可能正是张家得以经商致富的条件。政治力量对地理空间所做的人为割裂,对于基层百姓究竟有何影响,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议题。这类对于墓志格套的突破,使我们得以窥见更多元的五代平民生活的面貌。
通过五代墓志,我们可以看到文武僧庶诸人的众生相,也能发现正史中较不易见到的政治权力在中央与地方层次运作的一些侧面,以及当时人寻求社会流动的种种努力与方法,乃至平民生活的吉光片羽,《五代在碑志》这套丛书都有助于刷新我们对五代历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