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业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婚嫁 | 着装 | 手工 |
当前位置:中国美业 > 娱乐 > 历史 >
殿试这种考试是否多此一举?皇帝们不废除反加强,有何玄机?
更新时间:2022-07-11

众所周知,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叫殿试,是由皇帝亲自拟题进行考试,重头戏是决出头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然后披红挂彩,骑马游街,无限风光,令人神往!可是很多人不知道,殿试这一级的考试,从许多方面看都有点多余,完全可以废除,却因为某种原因,后世皇帝们对它越来越重视,越来越推崇。

(状元游街)

一、殿试的产生:武则天的“随意新”与赵匡胤的“必要新”

科举史上的殿试由武则天首创,具体时间在公元690年二月,那时候,武则天大权在握,准备在当年9月份称帝。可是李唐宗室众多子弟,以及忠于李唐的众多大臣都反对她,她决定亲自选拔一批忠于自己的后备干部,于是有了在神都洛阳紫微城的第一次殿试。

据《新唐书》记载,当时到洛阳参加殿试的考生达万人,考试持续了好几天。但有一点,武则天的殿试随意新大,她并不想每年的科考都来一次殿试,并形成制度,而是有需要就来一次,没需要就算了。武则天之后的唐朝皇帝,与武则天的做法差不多,所以殿试在唐朝始终没能制度化。

(武则天)

北宋初期,赵匡胤大刀阔斧地改革,在多个领域破旧立新,但他在开科取士时,对殿试这一级考试也不重视,更没有将殿试制度化的意愿。直到公元973年,发生了一件大事。

公元973年3月,科举考试结束,考生徐士廉对录取结果不满,重击皇宫门外的登闻鼓,向赵匡胤告状,说主考官李昉“用请取舍”,存在舞弊行为,要求殿试。赵匡胤本就怀疑李昐有私,于是下令在落第士子中选195人,加上已考取的36人,一共231人重考。结果,原来录取的36名士子中有10人落榜,原来落榜的195名士子中有101人上榜,徐士廉也在上榜之列。这说明前面的录取的确存在问题。

赵匡胤一怒而撤除李昉翰林学士之职,贬为太常少卿,并高调宣布:今后每次科举考试都要加上殿试这一环节,以防止考官作弊。于是乎,殿试被制度化了,宋朝的科举考试由原来的二级变成了三级:解试、会试、殿试。

其实,李昉案最节省成本的解决方式是:选一个好的主考官就行了,将殿试制度化没有必要。可是赵匡胤不这么想,他硬是把殿试变成了一种必要。

那么,接下来的明朝与清朝,会不会像赵匡胤这样重视殿试呢?

(赵匡胤)

二、明清两代殿试制度的加强

明清时期,科举制由三级升为四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殿试这一级继承了赵匡胤的做法,并有所加强。

殿试考试的时间只有一天,考试内容主要是策问,策问并不简单,既考知识,更考见识。比如朱元璋在公元1391年3月的策问中,表达了他的苦恼:

“少壮尽行,内烧华夏,外戍八荒。 牝马胎驹于行伍,旌旗连岁于边陲……今衣罢乘机,绝远戍,垂衣以治。 又恐蛮貊生齿之?不数十年后为中国患。”

意思是说,常年的边境战争,使得少壮都充实了行伍,损害了民力,影响到农业生产。朱元璋问考生们,他想罢战,又怕罢战后边境敌人得以喘息而发展壮大,该如何做?

有个叫黄观的考生给出的战略是: “屯兵塞上,且耕且守,于其来则拒之,去则追之。”深得朱元璋赏识,当即点黄观为状元。

(朱元璋)

殿试的阅卷颇有特SE,由8位阅卷官阅卷,但不是每人阅八分之一,而是每人阅全部。阅后在试卷上判出等级,一共五个等级:"○"、"△"、"\"、"1"、"×"。最后,将“○”最多的10本呈给皇上,皇上从中选出第一甲一、二、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

殿试不是淘汰新考试,是区分等级的考试,分为三等,也叫三甲。第一甲即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第二甲取1/3人数,称"进士出身";余下者则为第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一般而言,一甲三人当场授官,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第二、三甲的进士就远不如一甲了,需要再考一次后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

总之,明清时期,殿试这一级考试已经非常完备,且非常重要,不可或缺。

三、为什么殿试这样的麻烦事,皇帝们越来越喜欢

其实,从程序上讲,从节省成本的角度讲,殿试是可以废除的。毕竟每一级的考试都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耗费大量行政资源。再说了,殿试在武则天之前,根本没有;武则天至赵匡胤之间这段时间,非常随意,皇帝们想搞就搞,不想搞就不搞,这都没影响科举考试的正常进行。另外,若从皇帝的工作量上讲,恐怕也没有哪个皇帝真心想惹这个麻烦,给自己增加工作量。

所以说,殿试的确有“多此一举”之嫌。但为什么从宋到明,从明到清,皇帝们越来越喜欢殿试呢?

主要原因要从武则天、赵匡胤身上找。武则天当初创立殿试,是为了削弱李唐势力而加强皇权,赵匡胤将殿试制度化,是为了防止高官行私舞弊,拉帮结派,依然是为了加强皇权。宋朝文学家岳珂在他的作品《桯史 天子门生》中,用“天子门生”一词,将殿试的目的表达得淋漓尽致。所谓“天子门生”,其真实涵义是指,如果没有殿试,那些上榜的进士们便是主考官的门生,今后会听主考官的话,忠于主考官;如果有殿试,那些上榜的进士们便是皇帝的门生,今后只会听皇帝的话,忠于皇帝。说白了,殿试就是皇帝在与高官和权臣们在争夺人才的主宰权,也即加强皇权。

(赵匡胤)

既然殿试承载着这样的使命,有着这样的作用,那么,明清的皇帝们又怎会舍弃呢?不管它有多麻烦,都要参与其中,这就像上战场必须穿铠甲,疫请期间出门戴口罩一样,它是必要的麻烦,能确保自己安全的麻烦。

再说了,明清两朝是中国皇权加强至巅峰的时代,明朝的锦衣卫与东西厂,清朝的军机处,都说明了皇帝对大臣专权的全面防范,就跟铁桶似的,一丝缝隙都不留。那么,既然在政治上都大大加强了,在科举上能放松吗?

参考书目:1.《宋史》;2.《续资治通鉴》;3.《明史》

关键词:殿试,这种,考试,是否,多此一举,皇帝,们不,
>>>
>>>
频道热点
资讯
明星
星座
历史
  • 《谭谈交通》被成都一公司索赔数千万元,网友质疑是碰瓷,邀请罗翔老师出山
  • 曝杨幂受伤严重退出《狐妖小红娘》,制片人回应:纯属谣言
  • 十二星座里最难接触的星座排行榜
  • 这三大星座的爱请,要么很短,要么很长
  • 原创蒋介石称桂系军阀危害最大,但还有一家军阀,老蒋调不动一兵一卒
  • 原创他是陈赓的爱将,名字和陈赓很像一不留神就弄错,后来成就如何
  • 网站地图 | 长发地图 | 用户登录 | 忘记密码 | 投稿邮箱:2012648158@qq.com
    管理员QQ:2012648158 赣ICP备180149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