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民国时期英国的那种扁平形钢盔(托尼盔),是广西桂军的标志。
这个说法很容易误导,以至于一看到有托尼盔的抗战老照片,就有人喊:桂军,广西狼兵。
这是七七事变后,广西军出省参战的照片, 确实都戴着英式钢盔。1937年的地方实力派军队,能有这样整齐的军容 ,装备水平算是很不错的了 ,在西南范围内,和滇军有一比, 比川军好的多。
但是,托尼盔可不是桂系独有的标志,抗日战场上的英式钢盔,很早就出现了。抗战是14年,从1931年918开始算,全面抗战是8年,从七七芦沟桥事变开始。在918到77之间,还有1932年的淞沪抗战和1933年的长城抗战,留下了很多老照片。
上海的1·28抗战,来自粤军系统的19路军,在作战时是没有钢盔的,头上戴的都是布帽。
后来张治中带着88师上去增援, 88师和其他国民党嫡系部队是有钢盔的:
19路军的顽强抵抗振奋了全国的抗日热请、各界纷纷捐款捐物。
钢盔这东西,对于杂牌来说,来源有两条途经:
一是自购。有钱就自己买,没钱没办法。
二是社会捐赠,当时的社会各界购买钢盔赠送前线部队的新闻,在各种报纸上非常多。
在淞沪停战后,19路军就得到了托尼盔,下图中的文字注明:由欧洲购到钢盔一批,唯为数无多,已分配前线战士,图即戴钢盔之19路军兵士。
照片中可见士兵身背写着19路军字样的大斗笠,这才是这支部队的标志,别的部队没有。
这是托尼盔在中国战场上出现的比较早的记录。
一年以后,1932年3月开始的长城抗战,原西北军系统的宋哲元29军,已经装备了大量的托尼盔。
下面这张,是从29军存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历史录像中截的图,可以看到背景是长城。
那么,29军这种连轻机抢都没多少,刺刀不足,只能靠大刀和勇敢与日本关东军厮杀的部队,哪来的英国钢盔呢?
只要看看当时的报纸就知道了。社会各界的捐助极为踊跃积极。
购买钢盔的来源,一是外国的各大洋行,二是在租界里外国人开办的铁工厂定制,大刀则是在铁匠铺打的。
当时报上评论德制和平津两地仿制的钢盔,当然是德国钢盔质量最好,质量轻,戴用舒适,但价格高,一顶要1美元。
平津做的钢盔较重, 但价格便宜,只要国币(大洋)1元多,以天津的出品算是物美价廉
就此可知,当时西北军能带上托尼盔,是民众大力支援的结果, 钢盔的来源渠道是多样的, 已不是什么稀奇之物。
下面这张图很有代表新,广东的女校千里迢迢北上,就为了到前线劳军,赠品就是一摞摞的托尼盔和大刀。
所以,可别再认为托尼盔是桂军的标志,到卢沟桥事变爆发,宋哲元29军仍大量装备英式钢盔,华北战场一片战火的时候,这时桂军还在广西呢。而且后来中央系的驻印军也大量装备托尼盔。
桂军动员出征是1937年9月的事,10月中旬到达的淞沪战场。
1936年秋,时隔八年后,蒋介石才在广州和李宗仁再次见面。上一次见面还是1929年蒋桂战争时的事。中间这段时间,从南京通缉李宗仁白崇禧,到两广事变,桂系和蒋一直在对抗。白崇禧则是在1937年8月,才去的南京,出任国民党军委会参谋本部的副参谋总长。
所以桂系军队的钢盔,大部分也只能是自购的,从1932年到1936年,李、白从欧洲订了数万顶钢盔和大量军火。
如同见了托尼盔不能就断定是桂军一样,见了徳国的M35钢盔,也不能就肯定是中央军嫡系的“德械师“,比如下面这张老照片:
如果没有原报纸的文字注释,谁能想到这是一支标准的杂牌(虽然抗日战绩不亚于任何一支中央军嫡系),西北军二十六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