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在古代,曾有这样一个故事:宋朝有个叫陈谏议的人。他家里有一匹烈马,极难为人们所驯。但有一天陈谏议却发现这匹马失踪了。经过询问,他才知道这匹马被卖给了别人。于是他叫来儿子,责备说,你身为官员,怎么能让这马危害别人?不仅如此,他下令把钱退给了那人。而这种贤仁之风也从他的儿子那里很好地传承了下去。
这个故事很好的说明了如果父母能够给儿女们树立良好榜样,那么儿女们在身心上都会有更好地发展。不仅如此,真正爱孩子的人不会对孩子百依百顺,送他们万贯家财,而应该是教他们正直,劝他们立志。
这里就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她年轻时经历了丧夫之痛,却在痛苦中走出来后毅然再嫁。不仅如此,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她的儿子也不负众望,成为了一代名臣。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谢氏,而她的儿子正是那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忠臣范仲淹。
一、早年丧夫
谢氏家住真定府韩家楼乡高平村。谢氏的家在当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谢氏和母亲一样都是家里唯一的女儿,所以家里人对她很是疼爱。长大成伦之后的谢氏嫁给了当地的七品官员范墉。
然而,在谢氏生下范仲淹之后,可能是消息太令人高兴,谢氏的母亲在万分机动下竟然去世了。谢氏抱着刚出生的孩子,又想着去世的母亲,她一时间悲喜交加,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而在范仲淹满月后的不久,收到枢密院钓旨调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在上任途中不幸患上了很严重的疾病,在这之后不久范墉就因病去世了。
丈夫去世之后,谢氏和刚出生的孩子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而丈夫也没有为谢氏和孩子留下多少财产。此时的谢氏深知,如果想要孩子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只有再找一个可靠的人家安家。可是再嫁在当时是很少见的,毕竟那个时候都提倡妇女为死去的丈夫守寡,而且如果再嫁之后,夫家人对自己和孩子不好怎么办?
谢氏为了儿子思考再三,还是选择再嫁。但是为考虑嫁给谁,谢氏可是下了好大的功夫,最终才决定嫁给老实本分的长山人朱文翰。在嫁入朱家之后,因为谢氏为人谦和,待人宽厚,很快就赢得了朱家人的认可。他们对谢氏带来的孩子也是视如己出,从不亏欠。遇到如此厚待,谢氏感机不尽,所以谢氏决定把自己的孩子的姓氏改为朱,并为儿子取了一个新名字,朱说。
朱说童年很是幸福,不仅有母亲和继父的关爱,还有兄弟可以陪他一起玩耍。不仅如此,家里人还叫他读书识字,为他买来很多书籍。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朱说刻苦读书,还励志要考上状元。
二、得知身世
一直到成年,朱说都在朱家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和兄弟们感请非常深厚,朱说一直都把这里当做是自己的的家。然而在一次偶然的交谈中,朱说在猛然间意识到自己的身世可能没有那么简单。他向母亲追问才得知,父亲原来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而一直陪伴自己的兄弟也和自己并非亲兄弟。
这消息让朱说一时无法接受,万般失落下的朱说决定离开这个地方。谢氏虽然舍不得儿子离开,但看在儿子已经下了决定,也就没有阻拦。谢氏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朱说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但是离开家之后的日子很是不好过。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朱说发现外面的生活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曾经为了省钱,朱说曾把一锅粥当成自己一天三顿的饭食,而他把省下来做饭的时间全部都用在了学习上。
在不懈的刻苦努力下,朱说考上了进士,成功地实现了梦想。这时,继父已经不在人世,而且母亲谢氏已经在朱家生活了二十多年,她的衣食住行全靠朱家来维持。考虑到母亲的感受,他把内心突然想认祖归宗的想法默默地埋在了心底。自此之后,他依旧以朱说之名为官。在为官期间,朱说不论大官还是小官都做过。但不管他做什么官,都不忘一心为民,这种为天下苍生谋福的做法让他深受百姓爱戴。
1026年,母亲谢氏离开了人世,朱说辞去官职为母亲守孝。他掌管应天书院,专心教育。为母亲守孝三年后。朱说改名为范仲淹,并正式回归朝廷。虽然名字改了,但是他心系苍生的心没有变,刻苦努力的他依旧不忘初心。
三,谆谆教导
范仲淹虽然改名换姓,还成了名满天下的清官,但他却始终没有忘记朱家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也没有忘记自己兄弟,范仲淹虽然离乡,但是一生都没有与朱家兄弟断了联系,而他们之间的深请厚谊也留在了他们往来的书信中。不仅如此,在母亲死后,范仲淹还为母亲请封了“吴国夫人”的诰封,还主动为继父请封。
不得不说,范仲淹能有如此成就也跟母亲和继父的教导有关。这样一个优秀的国家栋梁的养成,他的父母也肯定付出了很多的心血。虽然谢氏早年丧夫,但是她为了范仲淹不惜顶着骂名,坚持再嫁。而且在母亲的影响下,范仲淹知道舍小家为大家,知道在国家危难之时勇敢的站出来,知道为百姓做主,成为一代名臣。
谢氏的经历虽然没有那么凄惨,而且甚至把儿子的姓氏都改了,但是她却没有忘记作为母亲的职责,依旧把儿子扶养长大,扶养成才。
小结:
纵观谢氏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有过苦难,但是她却不忘记希望,即使再嫁也没有忽视自己的儿子,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好母亲了。历史上虽然没有留下多少关于谢氏的痕迹,但是我们都记得范仲淹,记得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这,就是对一个母亲最大的认可了。
谢氏活出了自己,而范仲淹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的事迹还打动当时的皇帝,说是是“有其母必有其子”也不为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