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康熙王朝》,恐怕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康熙收复台湾的功臣,只有施琅一人,而不知道当时起作用的还有姚启圣。
不过姚启圣在《康熙王朝》中,只写了他参与收复台湾这一件事,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姚启圣的经历非常传奇,稍作加工都可以写一本小说出来。
在《康熙王朝》中,姚启圣是一个瘦小枯干的小老头,这个可能跟历史不太相符。因此在文献记载中,姚启圣虽然出生在江南(浙江绍兴),但是人家从小不光不文弱,反而有豪侠之气。
等到清军南侵江南时,姚启圣本来想做点保家卫国的事,但是却被人羞辱,姚启圣一怒之下,没有像屈原那样投江自尽,而是转投了清军。并且一朝权在手,立刻就把曾经侮辱过自己的人给办了。
姚启圣快意完恩仇之后,并没有贪恋清廷的官职,而是潇洒地挂印而去。就在他四处漫游之际,他又碰巧发现了官兵欺侮女子的事件。对方当时比他多一个人,手里还有家伙,又是经过训练的官兵。如果换成一般人,可能就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跑路了。
但是人家姚启圣不是一般人,他先是找机会接近对方,然后趁两人不备时,再发动突然袭击,结果姚启圣完胜,对方两人全都被他给超度了。单从姚启圣的这些经历来看,他的体型应该不会是瘦小枯干,不说是膀阔腰圆,也至少是个孔武有力之人。
快意恩仇这种事偶尔做可以,但是你不能拿它当饭吃,武侠小说中那种什么工作也不做,就能拿出钱来买酒和牛肉的,十有八九干的是没本钱的买卖。
清军入关之前,曾把一部分汉军编为了汉八旗,后来随着清军入关,有很多人投降。清军也把其中一部分对清军有实际贡献(主动交物资田地),但其实不在戎马的中原人编入了汉军军旗,姚启圣所属的家族当年应该也是通过这种捷径入的旗籍。
姚启圣加入旗籍之后,并没有凭借能超度别人的能力入伍,而是跑去参加了八旗的科举考试,并一举拿下乡试的第一名,因为当时清廷正值用人之际,所以姚启圣很快就入职当上了县太爷,当时他履职的地方是广东的一个小县城。
女真入主中原之后,也像明朝那样实施了海禁的政策,不过姚启圣因为前任有亏空,自己又想出成绩,所以直接没管清廷的海禁,而是直接在当地搞起了自由贸易,结果他这个没人当靠山,还那么忙的人自然没有好下场,于是他就被罢官回家了。
不过俗话说得好,乱世出英雄。姚启圣被罢官后不久,清朝著名的“三藩之乱”就爆发了。“三藩”在一开始的时候,打得比较有声有SE,耿经忠一度从福建打到了姚启圣所在的浙江。姚启圣是个聪明人,他在权衡利弊之后,预感“三藩”最后一定斗不过朝廷,于是他就DU了一把。
据记载,当时已经到了知天命年龄的姚启圣,通过变卖家产招募了一帮乡勇,然后投到了康亲王的麾下。因为姚启圣对自己的家乡很熟,又对军事有一定的研究,所以给康亲王帮了我=不少忙。康亲王也是个讲究人,事后就把姚启圣的功绩,上奏到了康熙的御前,于是姚启圣再次进入体制,并获得了升迁。
姚启圣在杰书身边,仅用了三年时间,就从一个被鲁到底的白丁,一跃成为从二品的一方大员(福建布政使)。这一方面是他遇到了自己的伯乐,另一方面也是他赶上了“好时候”。当然,最关键的一点,是姚启圣有孤注一掷的勇气,和建功立业的真本事。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可能康熙平三藩时,清廷的敌人就只有三藩。其实当时跟着三藩一起做事的还有不少人,而占据了台湾的郑家就是其中一支力量,他们趁清廷和三藩打得飞起,就趁机抢占了对岸的部分地区。当时吴三桂一看来了“后援”,就赶紧派自己的心腹前去和郑家建立军事同盟。
姚启圣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出嘴,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直接就把对方的“小淮音侯”给说得投降了。这个时候,姚启圣的伯乐杰书还在一线,所以姚启圣有什么功劳,康熙都能及时且完整地知道。康熙甚至还知道,姚启圣当时为了保家卫国,甚至还不惜拿出自己的五万两私产来支援军需,而且姚启圣还并没有因此而邀功。
康熙在感动之下,直接让姚启圣当上了福建总督,并继续在杰书麾下,开始主持收复台湾。(在《康熙王朝》中,姚启圣是被康熙从北边提溜到南方主持收复台湾的,这点和历史不符,人家姚启圣当时收复台湾,属于趁热打铁。)
在姚启圣正式收复台湾之前,“海霹雳”施琅早就在康熙的支持下试过,但是因为施琅虽然擅长海战,但是缺乏大局观,以及一些客观因素,所以施琅并没能成功,还因此在康熙眼里撒了沙子。等到姚启圣接到任务以后,他顶着很大压力,还是向康熙举荐了熟悉海战的施琅。
因为有姚启圣的极力举荐,施琅才有机会参与收复台湾,而当年施琅的工作,更像是一个带兵打仗的将军,而负责在后面运筹帷幄的,其实是后人没太多印象的姚启圣。因为台湾本就是我国的一部分,所以郑家本就不得民心,再加上姚启圣筹划得当,施琅不负“海霹雳”之名,所以台湾最终回归了祖国的怀抱。
按理说,姚启圣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应该还会加官进爵。但是因为他不是真的满人,所以他立的功越大,就越让一些人忌惮,于是在听台湾被收复之后,姚启圣就被人弹劾,他不光没有进一步加官进爵,还差点就成了罪人。
因为心气不顺,再加上他年事已高,所以姚启圣在台湾被收复不久以后,就因病去世了。当时有人还想继续找姚启圣的麻烦,但是康熙是个明白人,也就“放了姚启圣一马”。
虽然在姚启圣去世以后,施琅被塑造成了收复台湾的英雄,但是在《清史稿》、《简明清史》等书中,史学家还是对姚启圣给出了公正的评价,希望这个对收复台湾有大功的功臣不会被再次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