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之战后的国际大势:统一机会,六国平等】
一般公认的“第四次合纵伐秦”,是指前247年以魏国信陵君为首组织的那次,但若放开视野,邯郸之战也可算作一次极为成功的合纵伐秦,而且堪称战国历史的一个发展拐点,其重要新远远超过另外五次合纵。
因为邯郸之战可以算作一个大时代的结束。
没错,就是以秦昭襄王、穰侯、白起为代表的,被后世称为真正奠定秦国“六合一统”基础的这个时代。
在长达六十年的时间里(秦昭襄王前307年—前251年在位),秦国彻底削弱了除燕国之外的所有山东国家,与其赞赏秦国的实力和谋略,倒不如首先佩服他们核心领导团队的寿命。
比如,如果前266年,死的不是赵惠文王而是秦昭襄王,那么长平之战或者秦赵决战就算上演,也肯定会是另一番局面。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不管如何,这个战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大时代,终归在邯郸之战后落幕了。
因为,邯郸之战的惨败,大大削弱了秦国的实力,也彻底打消了秦昭襄王继续东进的野心。虽然他之后又活了五六年,但除了消灭东周国,几乎再无大的动作。
如果说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两强对决,那么邯郸之战便是秦国独强后所遭受的反噬,从而让整个国际格局演变成一个新的均势时代。
这个时代,后来至少持续了近三十年,直到秦始皇开启一统大业。
“世事如棋局局新”,这个新格局和新时代,实质意味着一个新的可能新:如果秦国在之后的时间里丧失了秦昭襄王时代所积累下来的实力优势,那么实现一统六合的,会不会是别的国家呢?
起码有这种可能新对吧?
事实上,伴随着秦国在邯郸之战后的战略收缩,山东六国抓住良机,迅速扩张。
最重大的表现有:
前255年,楚国经过数年努力,彻底消灭了鲁国、邾国等国,实现了“全占淮泗”的历史梦想。
其中鲁国虽然一直没啥存在感,但它毕竟是周公旦后代的封国,又是孔夫子的祖国,其最终灭于“南蛮”之手,终究是对华夏民族、中原文明的巨大震撼。
前254年,魏国攻占了秦国在东方的飞地陶邑(即穰侯曾经的封地),之后进攻卫国,囚杀卫国国君。
魏安釐王别出心裁,安排自己的女婿充当傀儡国君,实质是吞灭了卫国。
可以说,应该是直到此时,自春秋初期以来的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才完全消失,所谓的“战国七雄”才名副其实。
山东六国国君们的这些举动,充分说明,他们曾经被秦昭襄王按在地上摩擦的野心,在新的时代,终于可以膨胀起来。
而他们也无比明白,随着秦昭襄王的老去尤其是死去,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而这个新,最大的可能新便是——
如果六合注定一统,那为什么就不能是我呢?
应该说,这段时间,的确是“六雄”国君们最快乐的日子,因为他们充满了希望和干劲。
作为后人,我们应该对此持中立态度,不能因为是秦国最终成功,就否认这种可能新,以为他们不过是痴心妄想。
而依据这个新时代的特点,我们也完全可以推测,如果秦国后续确实不给力,那么战国历史将势必延续更久,天下局势将更为混沌难解,出现类似西方“封建时代”延续上千年的局面,也并非全不可能。
站在战国多数百姓的立场,这种实质属于传统封建贵族之间“权力的游戏”的时代,能早点结束,倒的确不是坏事。
最后,恐怕大家都想不到的,当时“战国六雄”国君中野心最大的那个,不是楚考烈王,也不是魏安釐王,而是——
燕王喜。
前251年,秦昭襄王甫一逝世,这哥们就觉得新时代彻底开启了,而他自认为,引领新时代的人,将非他莫属。
于是他统率60万燕军,浩浩荡荡,畅想一举灭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