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史记·管晏列传》居七十列传第二篇,主要记载了春秋时代齐国两位著名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事迹。
[管仲夷吾]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颍上)人。
管仲年轻时,曾与鲍叔牙(姒姓,鲍氏,名叔牙)一起经商,分钱的时候,管仲多把钱分给自己,叔牙不以管仲贪财,因为他知道管仲家里贫困;管仲为叔牙谋事,致使叔牙陷入困境,叔牙不以管仲愚笨,因为他知道时机不利;管仲多次出仕,多次被驱逐,叔牙不以管仲没有才能,因为他知道管仲时运不济;管仲多次在打仗时逃走,叔牙不以管仲怯懦,因为他知道管仲家有老母;公子纠争夺国君之位失败,召乎尽节而自杀,管仲被囚且受辱,叔牙不以管仲无耻,因为他知道管仲胸怀大志、不羞小节(后来,叔牙向齐桓公力荐管仲,后者被齐桓公任命为大夫,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因为以上种种,才有了后来世人津津乐道的“管鲍之交”。提到鲍叔牙,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出任齐国国相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使得齐国国富兵强,百姓丰衣足食。正如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时所言“君且衣霸王,非管夷吾不可” (见《史记·齐太公世家》),管仲任政于齐后,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霸业乃成。
管仲去世后,齐国继续奉行管仲之政,常强于其他诸侯国。
[晏平仲婴]
晏婴,子姓,晏氏,名婴,字仲,谥平,莱地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晏子先后辅佐过齐灵公、齐后庄公和齐景公,因奉行节俭(“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尽心国事而在齐国享有很高的声誉。
晏子在一次外出途中遇到被绳索捆着服劳役的越石父,解下左骖(马车左边的马)为其赎身,并用马车将其带回家。到家后,晏子没有和越石父打招呼,就走进内室,很久都没有出来。越石父感受到怠慢,请求和晏子绝交。晏子很惊讶,问其原因。越石父告诉晏子,赎身后,晏子已成了自己的知己,在知己这里遭遇无礼,那还不如被捆着继续服劳役(“夫子既以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听后,将越石父奉为了上宾。
晏子做了齐国相国后,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中窥视自己丈夫,发现他在驾车时颇有得意之SE,反而是贵为相国的晏子表现得很谦恭。车夫到家后,妻子请求离开他。车夫问其原因,妻子将自己所见告诉了他。从此,车夫就变得很低调、谦恭。晏子发现车夫的改变后,问其原因,车夫告之以实请,晏子于是推荐他做了大夫。
[后记]
读晏子,想到前面《孔子世家》中,孔子适齐时,齐景公问政于孔子,打算封其为泥谿田大夫,但遭晏子劝阻,最后只得将孔子辞退。晏子分析道:“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衣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先不论晏子此番言论出发点是公、是私,还是于公于私兼而有之,单从儒家思想是否适合用于治国这点来说,我是赞成晏子的。
太史公在《管晏列传》结语中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这个评价可以说是相当高了。
——2022.6.28
抛吾砖,引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