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秦末汉初的时候有两个韩信,一个是韩王信,另一个才是家喻户晓的汉初三杰之一韩信,韩王信是参与过对匈奴作战的,刘邦亲征有他一部分原因,而汉朝跟匈奴和亲的时候,韩信也没死,关键是刘邦不会派他去打匈奴。
韩王信跟韩信都是汉初的异姓诸侯王,韩王信的封地靠近洛阳,全都是战略要地,刘邦担心他搞事,就将其改封到了太原以北地区,建都晋阳。
这已经是西汉的边境了,非常靠近匈奴,所以搬家后的韩王信经常遭受匈奴的入侵,在征得刘邦同意后,他再次搬家,定都马邑(在今山西朔州)。
还没安生几天,匈奴冒顿单于就率大军南下,把韩王信包了饺子,刘邦闻讯,派兵救援,韩王信却主动向匈奴求和,被刘邦认作目无尊上,派人责备,韩王信怕自己小命不保,干脆反了,和匈奴约定进攻汉朝。
刘邦大怒之下,亲自率军征讨,韩王信兵败逃往匈奴,紧接着,汉军就跟匈奴干上了,结局也是很著名的白登之围。刘邦差点栽了,TUO身后不再主动与匈奴开战。
汉朝不达,可匈奴肯定是要到汉朝去逛逛的,游牧民族物产不丰,需要从中原获得补给。其中韩王信就曾多次率军攻打汉朝,还引有了代相陈豨造反,最终被汉将柴武斩杀。
而韩信的下场更悲催,被吕后用计处死,这一年,是汉十年,也就是前197年,刘邦遭遇白登之围是在前200年,和亲是转年的事,韩信还活得好好的,但已经不受刘邦信任了。
韩信是汉朝最大的功臣之一,也是刘邦重点提防的对象,别的不说,单就年龄论,汉朝建立时,刘邦56岁,萧何57岁,张良50岁,韩信才31岁,前三位走在前面的概率是多大恐怕不需要计算,一旦刘邦挂掉,张良和萧何也差不多了,朝堂上就几乎没有能够制衡韩信的人了。
在亲征前一年,即前201年,韩信刚受封楚王不久,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假称要游览云梦泽,其实就是抓韩信。
不久,刘邦把韩信绑到了洛阳,但没杀他,而是将之降为淮音侯。
由王降为侯,韩信大为不满,因为这跟他的战功完全不符,而此后韩信就一直待在京城,基本是被刘邦软禁了,而刘邦显然也不会再让其统兵作战,好不容易抓来的,岂能放虎归山?
所以刘邦是不可能派韩信北上对付匈奴的,万一韩信调转矛头打他怎么办?莫说刘邦,整个汉朝也未必能够找出一个对付的了韩信的人。
刘邦不派韩信出战,白登之围的结局也就难以改变,和亲也是肯定会实施的,就算刘邦派韩信出战而且韩信击败了冒顿单于,和亲恐怕仍难避免。毕竟冒顿单于时期是匈奴的鼎盛时期,刚刚建立的汉朝不论从哪方面看都没有可能消灭匈奴,数十年后汉武帝坐拥文景之治的巨大财力,频繁发动战争,也只是极大地削弱了匈奴,匈奴有事没事还要犯边,以汉初的国力,根本不可能支撑汉军深入漠北。
再说和亲,历史上的和亲可分为两类,一是屈辱式和亲,送女人求和;二是拉拢式和亲,结为姻亲笼络,此类可分两种,弱势拉拢和强势拉拢,像刘邦时期的和亲就是弱势拉拢。
汉朝虽然败于匈奴,可匈奴并没有大举入侵、兵临城下,也没提出送美女财货的要求,是汉朝主动提出、匈奴欣然应允的。
这个建议,由刘敬提出,据《史记》记载,刘邦兵败归来后,忧心于边患,向刘敬问计,刘敬先分析了一下形势,认为武力和仁义都没用,继而提出和亲:“陛下诚能以適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適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馀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
和亲就是让互相仇杀的汉匈两族有血脉上的联系,让下任单于是刘邦的外孙,则前提是公主等成为单于阏氏,所以刘敬让刘邦派嫡女去和亲,然而刘邦就一个嫡女,即后来的鲁阳长公主,她也是吕后的独女,吕后不愿女儿远嫁,刘邦只好以家人子代之。
刘邦的这次和亲,汉朝处于弱势,却意在拉拢匈奴,让他们不要打汉朝,百余年后,昭君出塞,这次和亲就是强势拉拢,汉朝处于强势地位,和亲是为了表示对呼韩邪单于的信任与恩宠,而这次和亲是呼韩邪单于主动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