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此诗取自《诗经》,大意为: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砍伐,召公曾用它作房;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剪折,召公曾在此休息;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撅弯,召公曾在此停留。
在宝机市岐山县,有一个香火繁盛的召公祠。召公奭采邑岐地,曾在祠内甘棠树下结庐舍,决狱讼,和周公一道辅佐周康王开创了四十年“刑措不用”的“成康之治”。
传说,召公去民间巡查,常在农田附近办理政务。官员预命百姓空出房屋供召公休息,召公当即劝止,说到:不劳(我)一身,而劳百姓,不是仁政。召公常坐于杜梨树下处理民间纠纷,他执法如山,努力做到民无冤请,其所辖区域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百姓其乐融融。后人有感于斯,常用“棠风、棠政”颂扬行仁政、施惠德的清官廉吏,“甘棠遗爱”也成了历代官吏孜孜以求的无上褒奖。
“甘棠遗爱”量度的是为民的距离。史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忠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召公于甘棠树下,小草屋内审断百姓纷争,体现出他重民爱民恤民的思想。不仅如此,召公在审理案件之时,亦追求尽职尽责,公正审判。召公坚持树下歇宿,田里办公,换来的不仅是人心,更是“耕桑者倍力以劝,于是岁大稔,民给家足”的安稳环境。百姓听闻召公所为,大为感动,盛赞召公体恤民请,于是把召公甘棠听政的故事编成歌谣,后收入《诗经·召南》,传颂至今。
“甘棠遗爱”折色的是无私的请怀。召公“庐于树下”“就蒸于阡陌陇亩之间”。后人念其德,作《召南·甘棠》以悼之,留下同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般的千古佳话。召公与周公旦、姜尚等一同辅佐武王完成伐殷纣大业;成王年幼即位,适淮夷和奄国发生动乱,召公与周公带兵讨伐,稳定了东方。成王临终时将太子钊托付于召公,召公于先王庙中告诫钊须“务在节俭,毋多衣,以笃信临之”,真可谓“一生天下计,四朝老臣心”。老子著经函谷关,遥想召公盛德,慨然而言:“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甘棠遗爱”呼唤的是为官的担当。召公“夙夜在公”,不敢懈怠,勤于政事,万民称颂,其敬业之形象被历代传颂。作为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旷世辅弼”,召公尽心辅佐君王,支持周公摄政、安定王室、先后辅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为周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民具尔瞻。康王时期,一个作册大鼎,器内有铭文39字,铭文中将召公称呼为“皇天尹太保”,可见其功之甚伟。召公的地位,是他辛勤的种子开出的灿烂的花,是无与轮比的担当铸就的,是经天纬地之才奠定的。宋代范仲淹就有“上有尧舜主,下有周召臣。琴瑟愿更张,使我歌良臣”的美好诗句,表达了对召公伟绩的敬仰和赞叹。
郁郁葱葱棠梨树,不剪不折细养护。召公的一生,并未留下鸿篇巨著。然而,他却将自己留在了汤汤三千年的历史洪流之中,留在了一代又一代生息繁衍的中华儿女的经神血脉之中,静待人们寻觅、倾听。
文字:杨 雪
编辑:黄万勋
审核:高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