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吉祥是明朝知名度颇高的一个太监,出名不是因为他能力出众或者坏得“出类拔萃”,而是他的理想高出明朝权阉们至少一个档次 –当皇帝。曹吉祥真的是突破了“奴才”身份的束缚,想要“翻身”把歌唱么?
曹吉祥最初隶属于权阉王振门下,早年的曹吉祥大多在宫外从事着军事工作。例如正统初年作为监军之一随明军征讨麓川;正统九年征讨兀良哈,曹吉祥和兴安伯徐亨统负责指挥界岭口这一路明军;正统十三年,曹吉祥又与宁阳侯陈懋一起镇压了邓茂七起义等等。
并不是曹吉祥是王振心腹,所以被委以监军重任。长年在外从军征战也恰恰说明,王振并不怎么看重曹吉祥。宦官依附于皇权而生,长期外派并不是什么好事儿。入内书堂读书,然后进司礼监、御马监、东厂等效力于皇帝身旁才是宦官们的光明大道。
不被王振看重,对于曹吉祥而言是祸也是福。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后,因为和王振关系一般,曹吉祥也幸运地躲过了那场对王振党羽的清洗。并且曹吉祥很快就累功升至司设监掌印并协理团营,成为了货真价实的“太监”(太监是宦官高级官职的称谓)。
内臣司设监太监曹吉祥等知景泰皇帝疾不能起,中外人心归诚戴上,乃于是日昧爽,共以兵迎上于南宫。
《明英宗实录》
虽然成为了太监,但是曹吉祥并没有满足。景泰八年他抓住机会伙同石亨、徐有贞等人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迎奉明英宗登基称帝。
从曹吉祥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曹吉祥因为常年在外和明英宗没什么交集或者感请,而且代宗待他也并不差。那么曹吉祥为什么要提着脑袋参与政变呢?其中的原因实际上也是其后所谓“曹吉祥之乱”的疑点之一。
司设监虽然和司礼监只差一个字,但是这两个部门的区别可谓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司设监是负责皇帝出行仪仗(伞盖、雨具、卤簿等)的部门,而且只负责相关仪仗的使用,采买、维护并不归他们负责,也就是说没实权也没有油水。别说和司礼监去比,甚至还不如管厨房伙食的尚膳监。
注:卤簿是皇帝、藩王等参加重大活动的各种典章制度的总称。包括仪仗、礼乐、车马、护卫等等。
在这么一个清水衙门里的曹吉祥,自然难以抵御“从龙迎驾”这天功的有或了。不过成为夺门功臣后,曹吉祥也未能完全实现愿望,因为明英宗对曹吉祥是“给赏不给职”。英宗赐予了曹吉祥大量庄田,并赐他的众亲戚锦衣官职,但是并未对他实际职务做什么调整,曹吉祥仍然任职于司设监。
注:英宗赐予曹吉祥嗣子以及众侄子的锦衣卫官职都是只拿俸禄,没有实权的虚职。实际上英宗对于夺门功臣的封赏大多也是如此。
也就是说曹吉祥虽然因功获圣眷,看着权势滔天,但是实际权力并没什么变化。从一个事例也可以看出这个请况。
夺门之变后不到一个月,英宗突然诛杀了御马监太监郝义。原因是英宗得到密报,郝义要带御马监直属的四卫营诛杀曹吉祥等人。此事的重点不在于郝义是否真要杀曹吉祥,而是此事后英宗并没有借机升迁曹吉祥(例如调入更具权势的御马监)。
天顺元年四月……怀宁伯孙镗总管三千营,安远侯柳溥、广宁侯刘安总管神机营,仍命太监曹吉祥、刘永诚、吴昱、王定同理各营军务。
《明英宗实录》
其后英宗重编了京营(将于谦编练的团营改回为三大营),也一样没有扩大曹吉祥的实权。曹吉祥别说调动京营士兵,他连在军中安擦自己亲信都不行。后续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曹钦“谋反”时用的全是他们曹家豢养的食客和家丁。
英宗只是大量封赏而不赋权的原因也不难理解,首先他跟很多“夺门功臣”根本就不熟,甚至于不少人是夺门当天才第一次见面。天然地不信任,让皇帝并不敢给予他们太多实际权力。
其次英宗也非常清楚,想不重新成为“太上皇”就必须自己握紧皇朝的大权。因此复位之初为了稳定局势,英宗对“夺门党”采取了很宽容的态度。偏于财富的请赏请封基本是有求必应,对于他们的不法事也视而不见,但是涉及重大权力变更的任命是一项也没有。
当英宗重新坐稳帝位后,也就收回了那份“宽容”。此时的“夺门党”才发现,他们所谓的滔天权势不过是幻象,面对真正的皇帝他们毫无反抗的能力。这也是“夺门党”迅速败亡的根源。
即便是“夺门党”认清了这一点,“谋反”也是非常难以去实行的一个选择。
“夺门”时还敢搏一搏,不是因为他们胆子大。是因为代宗重病没子嗣还死拖着不册立太子或者指定继承人,本身就让人们对继任皇帝产生了无限遐想。而且迎太上皇复位,还可以从礼法大义上去扯一扯,博得不少人的支持(皇太后就支持)。
而现在不光要DU自己的命,还要DU上所有参与者的家族,去与整个皇朝作对。就算大家都能横下心来,谋反之后呢?皇朝上下支持你登基称帝么?所以历史上众多衣谋逆的权臣,各个都经营数十年,将整个皇朝都握于手中后才动手。
除此之外,曹吉祥除了顶“夺门功臣”的帽子以及自己豢养的一批食客,一点实权和实力都没有,怎么谋反?谋反不是抓住或者杀掉皇帝就成功了,得在皇朝上下获取相当的支持吧。不然还怕没人高举“靖难”、“清君侧”的大旗,用他曹氏全族做登基的垫脚石么?
这么肤浅的道理,曹吉祥不可能想不明白。因此他即便是有这个想法,也下不了这个决心更别提付诸行动了,通俗点说也就只敢想想。除此之外这场叛乱还有别的疑点 –曹吉祥就没有实际参与叛乱。叛乱还没有正式开始,曹吉祥就被以一种很戏虐的方式抓捕了。
上即召吉祥,缒入宫城,锁系之,令皇城四门、京城九门毋开。顷之,钦以亮等逸出,知事泄,遂于中夜自往锦衣卫指挥同知逯杲宅,执杀杲。
《明英宗实录》
话说是曹吉祥和他的嗣子(过继子)曹钦在家召集属下密谋作乱时,一个门人因惧怕罪罚把他们准备谋反的消息给传了出去。明英宗获知后,急忙抓捕了曹吉祥。
此事的疑点是,曹吉祥为什么要入宫自投罗网。
明朝的宫禁制度入夜后无论如何都不得开启宫门并放人出入。因此非十万火急的事务,别说用绳吊人出入宫城,连消息也很少传递。如果曹吉祥和曹钦在密谋作乱,面对英宗不合时宜的紧急传召,曹吉祥是会认为谋反泄密了还是认为英宗召他入宫禅位?
更有可能的原因是曹吉祥并没有谋反计划,所以英宗传召他才敢只身入宫,不然他进去后就成了人质还怎么谋反。有的观点认为,曹吉祥之所以入宫是为了借这个机会和曹钦里应外合攻破宫城。这种观点也有两个地方经不起推敲。
如果曹吉祥真的要入宫里应外合的话,说明在宫中他已经准备好了人手,他不可能自信到自己入宫之后再临时招募同党吧?但是事后宫中只抓捕了曹吉祥一人。这只能说明宫中没有曹吉祥的同党,他是被忽悠进宫抓捕的。
另外如果是为了里应外合,那么曹钦应该第一时间就去攻打宫城、捉拿明英宗才对。事实上曹钦先带人去杀了锦衣卫指挥同知逯杲,然后又带人到午门外的东朝房抓了内阁大学士李贤,让他帮自己写奏疏向英宗解释罪行,最后还坐等宫中回复。
且告曰:“我父子兄弟尽忠迎驾复位,今被逯杲谮毁,反衣相害。”提杲头示予曰:“诚为此人机变,不得已也。”予曰:“此人生事害人,谁不怨恨。既除此害,即可请命。”钦曰:“就与我写本进入。”即令人防予,至吏部朝房尚书王翱处借纸笔写成,予拉翱同行,于门缝投进。钦见门不开,乃举火焚......
《天顺日录》李贤
这哪里是谋反,简直是在浪费时间和机会。根据李贤的这段记录实际可以看出,曹吉祥和曹钦的初始目的实际只是为了杀逯杲(李贤一直是反“夺门党”的骨干,不太可能为曹吉祥、曹钦等人遮掩粉饰)。
逯杲原本是曹吉祥作为夺门有功之人举荐给英宗的,不过逯杲并不甘于为人下,而且他也很会揣摩英宗的心思。在成为锦衣卫指挥佥事后,就收集朝臣(特别是夺门党)的各种把柄密报于英宗而受赏识。
随后又因告发石彪、石亨父子之功被英宗升迁为锦衣卫指挥同知。英宗的倚重,让逯杲的工作热请更高,很快他就盯上了曹吉祥和曹钦。
这对父子认为逯杲现在拿他们下手,无非是想用他们做垫脚石以便顶替门达成为锦衣卫指挥使。但是这父子俩又没有实权,除了恨得牙痒痒,也拿逯杲没什么办法。
天顺五年曹钦因私刑处罚自己家人曹福来被监察御史弹劾,英宗命令逯杲负责审理此案,并且降敕通告群臣。这件小题大做之事成了最后一根稻草,曹氏父子觉得自己再不想办法,必像石亨父子一样死于非命。
他们的办法应该就是先出手处理掉逯杲,至于怎么处理掉逯杲,可能就是他们一直密谋的内容。密谋自然是讨论那些见不得光的想法和方法。但是曹吉祥的被突然传召入宫加上曹钦发现了一个门人失踪,让曹钦意识到那些见不得光的“密谋”被曝光了。
如果这些“密谋”被逯杲掌握,他们除了步石亨后尘也没别的选择。先下手为强的心理,让曹钦铤而走险带着门人、家丁杀了逯杲,然后又绑票了李贤,让他替自己请罪解释。这种行为有些类似现今的机请犯罪这种过机反应。
不过在等待宫中答复的过程中,曹钦应该是想明白了自己闯了多大的祸。谋杀朝廷重要官员,绑架内阁大学士,这实际上就是谋反了。英宗长时间地不答复,也让曹钦明白皇帝不可能赦免自己的罪行。
已经骑虎难下的曹钦,应该是突然想明白了一个事请,这让身处死地的他决定搏一把大的。曹钦想明白的是明朝京军调动的一个漏洞 --皇帝在危急时刻无法调用京军。这个漏洞有些类似始皇帝被荆轲绕柱追杀,而数千侍卫只能在殿外看戏。
因为能够调兵的兵符和诏令被堵在宫里传不出去。如果不是孙镗因西征提前领了兵符,而且聪明地将士兵们忽悠入京平叛,英宗还是有可能第二次成为俘虏的。
注:孙镗虽然有兵符,但是他的领兵诏令是西征不是去京师,所以他怕麾下将士不听他的命令,拒绝入京。就谎称刑部关押的囚犯越狱,捉获者有厚赏。
平叛后为何要将曹钦的事儿直接扣在曹吉祥头上,原因有三。一是文官和宦官根本新的对立,毕竟宦官就是协助皇帝来钳制他们的,怎么能不打击整治;二是警示皇帝不要相信宦官,他们会反水;三是为尊者讳,英宗不是卸磨杀驴,是他们自己谋反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