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是明孝宗朱佑樘时期的内阁首辅,他不仅位高权重而且还是纵横明朝数十年的文坛领袖,在明朝空谈无物的八股之风盛行的年代里,他提倡的“文学复古”、“言由心生”打破了大明王朝万马齐喑的陈旧文风格局。
因此,有明一朝,李东阳的文学复古运动对明朝中后期有着深刻的影响。
李东阳文学自幼聪慧过人,《明史》载:“(李东阳)天资英迈,读书一目数十行下,辄成诵不忘。少入翰林,即负文学重名。”
四岁时,李东阳被举荐为神童,父亲带他觐见景泰帝,李东阳因人小脚短,跨不过门槛。景泰帝见此请景,便TUO口出了上联:“神童脚短。”东阳应声对下联:“天子门高”。
景泰帝高兴地将他抱坐膝盖上,见其父亲还站立在一旁,又出上联:“子坐父立,礼乎?”李东阳答道:“嫂溺叔援,权也。”
也正是由于李东阳机智过人的表现,年仅17岁的李东阳就以二甲第一的优异成绩考中了进士开始步入了仕途,此后的他,在宦途上一路高升,到了弘治朝就已经是权倾天下的内阁首辅了。
个人请商非常高的李东阳做了内阁首辅后,他与当朝的士林、宦官和外戚等不同派系的人相处关系融洽,堪称明朝内阁首辅中的一朵奇葩。
由于人缘极好,且在做首辅期间缓解了朝中派系斗争,因此,李东阳去世后,正德皇帝朱厚照追封李东阳为太师。
我们粗略的审视李东阳会发现,他在弘治、正德两朝虽贵为内阁大首辅,但实际上并没有拿得出手的政绩。
然而,与他平淡无奇的政绩相比,这位死后被追封为太师的李东阳,生前却从沧海遗珠之中,以老辣的眼光从一份落榜的考生试卷里头,给大明帝国觅得了一名光耀千秋的“圣斗士”-----王阳明。
王阳明的父亲叫王华,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状元,考中状元的当年,王华被安排在了翰林院工作,恰巧与李东阳共事,此后,由于二人同朝为官多年,两家私交相当不错。
在王华高中状元的七年前,王华的长子王阳明出生,等到老爹王华在朝中为官多年,文采斐然的王阳明也被内阁首辅李东阳逐渐熟知。
弘治七年(1491)年,王阳明一路过关斩将杀入殿试,然而,才华横溢的他却不幸落榜。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学而优则仕,读好书进入仕途是不二首选,除此以外似乎没有第二条更好的路可以走。
太师李东阳看到王阳明落榜,于是就捡起了落榜生王阳明的考卷仔细查阅了一番,发现王阳明的文采确实是“笔落惊风雨,文章泣鬼神”。
为了试探一下王阳明的才学,太师李东阳便找来了落榜生王阳明,太师李东阳见到王阳明就安慰道:
“你的才华不比你父亲的差,这次没考上,来科一定会状元及第的,这样吧,提前给大家作一篇《来科状元赋》吧!”(《明史》),王阳明听了也不推辞,立刻挥毫泼墨,一篇《来科状元赋》顿时行云流水般的一气呵成。
李东阳没想到,王阳明的才华远远超出了自己的预想,惊叹之下感慨道:“真乃状元之才也”。
然而,当王阳明第二次再去参加科考时,25岁的他又第二次落榜了,父亲王华便安慰道:“这次没考上,下次努力就是的啦!”,王阳明却相当淡定地回答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听见儿子王阳明的这番回答,王华深信儿子王阳明一定会金榜题名的,在27岁那年,王阳明参加了第三次科考,果然,如他父亲所愿进士及第。
自此,踏入仕途的他开启了一代圣人的传奇之旅。从正德十一年(1516年)开始,王阳明担任统辖四州的赣南巡抚,在任期内,他仅率领一帮书生和为数不多的士兵轻而易举地荡平了为祸朝廷赣南匪患。
三年后,蓄谋已久的宁王朱宸濠举旗叛乱,准备以六万经锐兵力直捣守备空虚的南京,由于事发仓促,王守仁只好临时拼凑起了八万乌合之众,然后以奇谋不断扰乱朱宸濠的部署,最终将宁王朱宸濠的叛军一网打尽,并活捉了朱宸濠。
此后,总督两广的王阳明相继平定为祸几代皇帝的“思田起义”和“断藤峡盗乱”,可谓功勋昭著、名动天下。
因此,《明史》对王阳明的评价是:“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王阳明也因其创立的“心学”流派成为大明王朝影响后世500年的“圣斗士”。
而王阳明的门徒根据生前与王阳明的对话,将他的“心学”经髓整合装订成了《传习录》一书。王阳明心学讲求“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传习录》中王阳明强调“修心”乃一切工夫之本源,衣成大事必先“修心”。
因此无数牛人对《传习录》有过这样入木三分的评价:
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杜维明说:“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国学大师钱穆说:“王阳明的《传习录》是中国人必读的书”。
任正非高度评价说自己的成功得益于王阳明心学。
这么多牛人都对王阳明心学名著《传习录》顶礼膜拜,可见《传习录》这本书拥有非同一般的智慧。因此有人说,《传习录》20岁可读、30岁爱读、40岁后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