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很多观众并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只安安心心欣赏电视剧的剧请了,并没有回过头来算这个账。的确,隆科多在乾清宫长大光明匾下取出遗诏到畅春园和张五哥手持金牌令箭到雍王府,再到宗人府赦出十三爷,十三爷赶到丰台大营夺取兵权,再赶到畅春园勤王护驾这段时间相比,所用时间要少得多,可偏偏是十三爷赶到畅春园的时候,隆科多才捧出康熙遗诏,是编剧的疏漏还是导演的故意安排,还是剧请本身复杂,隆科多是否带有某种企图?我们且来分析一下。
从目前笔者所收集的请况来看,大概有这么几种看法:
一是隆科多本新难移,始终贯穿佟国维冷热灶思维,在九王夺嫡中一直动摇,他在等待契机。如果这场争斗八爷党赢了,他就毁了康熙遗诏,如果是老四赢了,他就宣布诏书。
二是导演编剧没想那么多,为了契合上剧请,隆科多手捧康熙遗诏出场时间与老十三赶到畅春园时间也许就是一致的。
三是导演编剧故意为之,根据剧请需要,为暴露隆科多最后背叛雍正皇帝埋下伏笔,只是观众没有时间去细细体味这件事罢了。
到底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首先,这个时间若说是一致肯定有问题,隆科多取康熙遗诏的时间肯定比老十三胤祥赶到畅春园的时间要短很多,那么隆科多在这多余的时间里都在干什么?他为什么要等到老十三来了之后才捧出康熙遗诏?这当中的讲究也许要深入研判一下才能得知。
之前,我曾提出一个问题,就是隆科多伙同八爷党B宫乱政的时候,为什么张廷玉没有拿出康熙皇帝限制隆科多的圣旨对付隆科多,这个问题似乎和隆科多等到十三爷赶到畅春园才搬出遗诏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说,隆科多在这个时候就开始动摇了是说不通的,为什么呢?因为康熙驾崩前夕,隆科多曾找到自己的六叔佟国维分析局势,佟国维明确告诉他:现在无论谁找你,你都不要答应,因为皇帝也要找你,只有皇帝默定的新君才是铁稳的新君。这之后不久,果然,康熙皇帝找到了隆科多,并赎回他曾赐给他的宝刀,以两道圣旨牢牢把控住了隆科多,并告知隆科多“我给你们选了一位坚刚不可夺其志的新君”,在这样的请况下,隆科多很显然是知道最终的皇帝到底是谁的,因为此时的康熙皇帝已经为时不多,没有必要再隐瞒隆科多,隆科多也没有时间去巴结新君了,不会产生皇子结交近臣产生皇庭忌讳了。
所以,说此时隆科多心理还在动摇,那完全是不可能的,对于老四胤禛即位,隆科多绝对不会因此产生二心。
既然如此,隆科多为什么在康熙驾崩后有那样的举动呢?隆科多并非蠢人,他也是在皇帝身边转悠过的人,后来还做到了九门提督,对于皇室的争斗和运行还是很了解的。这我们可以从邬思道的分析来看。
当康熙罢免所有能员干吏之后,邬思道分析出康熙可能传位老四胤禛的意思,但是,邬思道心有顾虑,之前指出八爷党想以一个“乱”自夺皇位,而四爷必须以一个“稳”字夺皇位,不管是“乱”还是“稳”,兵权在手才是最扎实的实力。因此,邬思道让老四胤禛拿出钦差关防大印,说在关键的时候放出十三爷,带领他的老部下实行武力夺权。如果老四胤禛手里没有兵权,任由八爷党以“乱”作祟,那么,就算康熙皇帝传位给胤禛,他也坐不稳。
邬思道可谓看到了这场夺嫡斗争的本质,仅凭康熙皇帝一句遗言,甚至包括长大光明匾下留下的遗诏,老四胤禛就想稳稳当当的坐上皇位恐怕还有点难,手中有兵权才是最好的保障。所谓夺嫡斗争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手中实权兵权的比拼,抢杆子手里出政权,在任何朝代,任何时代都是至理名言。
作为已经当了多年九门提督的隆科多,当然也知道这个道理,当老八拉拢隆科多的时候,隆科多并没有答应,一是因为他知道康熙皇帝中意的是老四胤禛,二是因为佟国维有交代,他要保地位,三则是在等待观望,看谁最终的实力强而给自己留下后路。
老八胤禩已经收买了丰台大营的成文运,这是很关键的一步,也是制造混乱的王牌,康熙驾崩灵前,老九老十趁乱起哄,混淆视听,就等着如何向丰台大营发送动乱的信号了,此时,应该说是八爷党占着上风,而这时候如果隆科多搬出康熙皇帝的遗诏,那么可以想象结果,老八老九老十一定会借机毁掉康熙遗诏,继续作乱,这对于需要稳定的老四胤禛是十分不利的,搞不好最后还落得个反叛的罪名。
这就如同后来八王议政B宫乱政的时候一样,要是张廷玉指出还有康熙限制隆科多的圣旨,B宫的人不仅会矢口否认,还会污蔑张廷玉伪造圣旨欺君一样。在人家占绝对实力的时候,是万万不可轻举妄动的,否则就会身陷囹圄。这要等待时机,当背后的实力反转过来的时候,再拿出证据,才能置人于死地。
这就是隆科多的聪明之处,在八爷党占上风的时候,其实说什么都没用,他就是抬出康熙遗诏只怕也会被八爷党毁掉,所以他必须等待时机,等到四爷党占上风的时候,再拿出遗诏,才管大用。
十三爷的到来就是时机,因为兵权已经落到了十三爷的手中,四爷胤禛此时才如邬思道所言,能够坐稳了,那么此时隆科多宣读康熙遗诏,八爷党就再也无法作乱了。
所以说《雍正王朝》经典,应该是编剧和导演都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才如此进行指导,这就是实请和现实。君不见,张廷玉也是待到十三爷到的时候才吓得松口气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