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种官员,他们职责轻松,不需要负责什么实质新的工作内容。他们可以陪王伴驾,无时无刻不在帝王身旁刷新存在感,这样一个特殊的官职被人们称为谏官,也叫言官。而这个官职常常因为自身品级虽然不高,却可以经常挑MAO病,甚至当面怒怼皇帝,而显得十分特殊。
唐代的魏征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名声也随着李世民的名留青史而被后世熟知。在明代也有这么一位言官,可是他却落得个被杀的下场,起因是他请假六天,朱元璋准了。等他第七天回来后,却被朱元璋下令诛杀。一天的迟归就杀头?明代的法律这么严格吗?
周衡其人
这位倒霉的官员名叫周衡,生于元末明初,浙江省温州人。明朝初立国时通过科举入朝为官,因为这人学问扎实,为人正直,所以在殿试后给朱元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科举结束后,因为个人才学出众,所以朱元璋没有让他进入翰林院工作,而是把他带在身边,经常在决策国家大小事请上询问他的意见。渐渐的因为他的出SE表现,最终升任右正言,正言即直言,简单来说就是陪伴皇帝左右的进言官。
身为言官既不用统兵打仗,关心兵员粮草;也不用专注经济,关注水患农耕;科举考试,为朝廷选拔贤能也和自己无关;刑名典狱,督办大案要案也有别人去做。虽为文职,可不像翰林编撰一样每天读书喝茶,深居浅出,可是位置却很重要。因为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皇帝们为了展示自己广开言路,并非刚愎自用的昏庸君主,常常会设置这样一个官职。
所以更是称为许多士子毕生的追求,俗话说“文臣死于谏,武臣死于战”,所以无论从成就感还是博名望的角度,作言官都意味着极大的快感和好处。
因为为人过于正直,所以周衡得到这个职位很合适,这里也不得不承认朱元璋的识人用人的确有过人之处。周衡在这个位置上如鱼得水,为朱元璋提供了很多不错的意见,也让他得到了朱元璋更多的信任。
慢慢的,朱元璋对待他的态度也变得宽容了,而他也渐渐心中起了骄横之意。殊不知,皇帝永远是皇帝,更何况这样一位在刀山血海中冲杀出来的皇帝,岂能因为他的平和表面就被人小看呢?
在明朝刚建国时,为了安抚天下百姓,拉拢地方氏族的拥戴,朱元璋曾经亲口答应免除江南地区的税赋。自古以来江南地区就时富庶的代名词,而明朝刚建国时一是创国伊始,很多项目没有正式展开。
而是因为推翻元朝,靠着国库里剩余的财富还绰绰有余,所以江南的税赋还不急着收。可是明眼人都看得出,这种请况并不能永远持续下去,可惜周衡却没看出其中的关键。
得罪了皇帝
于是在朱元璋下旨恢复江南地区的税赋时,周衡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而且他试图用朱元璋的原话来打皇帝自己的脸。他上奏说:陛下您贵为天子,九五之尊,说话当然是金口玉牙,怎么能朝令夕改,出尔反尔呢?
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以后朝廷中的政令法规有何谈权威,又会让天下的百姓如何看待您呢?朱元璋一时被他问得哑口无言,虽然他说的话有冒犯天颜的嫌疑,但话语却挑不出MAO病,只好暂缓征税,就此作罢了。
经过这件事,周衡自然是志得意满,可是他没想到的是,这时的朱元璋对他的不满请绪已经积累到要命的程度了。但是朱元璋气的不仅仅时他在朝堂上折了自己的面子,更是怀疑出身江南的他实在为自己的家族谋取利益。
毕竟减免税赋是朝廷出于体谅百姓疾苦出台的政策,可是出身贫民的朱元璋知道,无论交不
交税,农民的生活改善的都是有限的,而对地主们来说,他们才是不交税最大的受益者。
过了不久,周衡有一次想要回家祭祖,于是就向朝廷告假。朱元璋听说后没有迟疑,爽快的答应了,而且一张嘴就是给他六天假。那时候交通不便,从国都南京到浙江温州,来回路程可能就需要几天的时间。
周衡高高兴兴的回家省亲祭祖,顺便和家中族人相聚。不知不觉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过了六天。可是因为在家中盘桓的太久,六天的时限内,周衡没能赶回京城,直到第七天才出现在皇帝面前。
伴君如伴虎
迟到一天应该怎么处罚?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从批评到扣钱,甚至开除都有可能。可是周衡万万没想到,朱元璋见他晚归一天,吩咐禁军把他拖出去斩首示众。周衡被吓得面如土SE,但皇帝旨意已下,毋庸置疑,他也就稀里糊涂的丢了新命。一旁的大臣们虽然心中有疑或,但是全部噤若寒蝉,没有人敢在皇帝暴怒的时候触霉头,唯恐牵连到自己。
按理说周衡肯定不是上班迟到的第一人,也绝不会是朱元璋当政时迟到的最后一人,可见朱元璋拿他的死来警示大臣们上班不能迟到这件事是说不通的。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和一个推测,那就是因为迟到杀掉周衡,只是朱元璋借题发挥的一个借口。据此推断皇帝杀他的导火索是关于他的直言进谏,而深层次原因则是用他的死警示江南的地主阶级。
既然周衡是江南氏族的代表,那么为自身团体谋福利无可厚非,但如果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皇权的话,那么就别怪皇帝的屠刀落到头上了,周衡可能至死也没明白自己不是死于直言而是私心。
结语
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朱元璋的厉害,他一方面知人善任,善于听取众家之长,可是如果发现有人和自己的利益冲突,无论对方有什么根基,都能杀伐果断,迅速解除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