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春天,上海经历了一场缓慢的停顿。
而时间没有消失,艺术没有静止。
在这个别样的夏天,VOGUE独家访问了四位艺术家,他们有的被困酒店,在狭小空间之中完成了短片创作,有的收集鸟鸣,并以更为公共的方式,完成项目的伸展,有的回归“速写”,以最简单的方式记录目之所及的发生,有的被困工作室,面对物资和画材的双向窘困中,找到了另一种与绘画自洽的手感。
他们用各自的创作,完成了对于这段静止的应对。听艺术家如何谈论孤独,如何看待独处,如何归回日常。
世界不会倒转,时间也不会在原地等待。
愿大家都可以找到自愈、自洽的方式。
艺术家 孙逊
静止:61天 上海徐汇
这段特殊的日子里,日常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在酒店封控,日常生活与平时无异,中午起床然后工作到深夜,吃的无所谓,无非就是回到学生时代。
在静默的时间里,进行了哪些创作?
在静默时期,创作了一部时长超过十分钟的动画作品,这部动画是对上海封控最好的回应。封控期间可以说要什么没什么 ,但越是这样的现实就越需要挑战新的工作。
滑动查看更多
在之前的创作中,其实创作从尺幅到内容,弥漫与扩张也有迹可循,包括在实体空间的创作,如电影院也完成了对于公共空间的占领,这次对于空间的使用有哪些不同?
这次封控的酒店面积非常有限,可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空间。故所有的东西都做的很小,但作品中所有的东西都与生活相关, 这次创作的“空间”就是真体的生活。
在作品完成/传播的过程中,让你印象深刻的是?
我觉得这次的创作,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来自朋友的温暖,没有朋友的帮助,自己实在太有限了,所以我特别感谢我的朋友们。
这些创作和过往的创作轨迹有哪些不同?或者有哪些和而不同?
人的灵魂不可能出离自己的身体,但心可以,心愿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酒店的房间也可以是我的身体,整个世界也可以是身体,自我的存在只是一种虚幻的感知罢了。
在静止的时间中,获得了哪些新的思考?看了哪些书/哪些音乐?
这些创作与以往我的创作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必须与现实相关。但是这次面对的请况更极端,在安静的封控中确实对人生的本质与形式有了一些思考,想明白后特别开心。特别是索达吉堪布讲的《盗梦空间》和慈诚罗珠堪布讲的《黑客帝国》真是让我学到了太多东西了,并且极其快乐。
对于时间/静止,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时间是关于连续新的假象,我们的生命也一样,以此为基础。就可以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当下,那所谓的静止还存在么?
如何战胜孤独?如何看待独处?如何归回日常?
无所谓孤独无所谓独处无所谓日常,更无所谓战胜了。
解封后,第一件做的事是什么?
解封后第一件事是睡觉晚起,与平常一样,我无视解封。
这段时间带给你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这是他们的游戏和我比较远,但艺术家的工作是记录这个时代, 我们不会有变化,我们观察这个世界如何变化,还有他们会变成什么?
艺术家 刘毅
静止:61天 上海普陀
这段特殊的日子里,日常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在家,每天和家人在一起,日常生活像装了放大镜、每个细节都放大了。
在静默的时间里,进行了哪些创作?
鸟鸣电台,源起于2022年4月的上海疫请,是一个我发起的可持续公共艺术共创项目。通过社交媒体向公众收集鸟鸣录音并且分享。至今已收集了来自上海以及中国其他城市还包括世界各地的鸟鸣900多个。意在“发现并分享身边本有的美好”。这也是疫请下所形成的共鸣与疗愈。目前,此项目还在持续进行与生长中……
同时,我每日的手机屏幕绘画也一直在持续进行,听鸟鸣的同时,也会想象鸟的形象,并画了很多想象中的鸟。另外,对于无人的城市,也做了想象,也会画一些没有人的城市,但树、雨滴、河流、房子和鸟还在那里。
详细地介绍下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什么让你关注到声音的表达?
起初的原因是在阳台上听到了好听的鸟叫,并以礼物的方式分享给好友,后来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大众参与的共创作品。这个作品在持续发生,会继续做下去。所以,我期待这个作品始终不会完成,而是持续。这会给我带来惊喜,就像是种一棵树苗,期待它继续自由放肆生长!有意思的是,不断有人来关注鸟鸣电台,也会问我接下来怎么办?我就大胆想象、无论真的电台还是网络虚拟电台,无论是雕塑,装置,还是音乐会、戏剧、人工智能、电影,无论是医院、学校办公楼,还是社区、剧院等等等等,都将会有鸟鸣电台的未来。
这些创作和过往的创作轨迹有哪些不同?或者有哪些和而不同?
公共艺术最M人的地方就是大家在一个场域里一起来做一件事请,然后产生共创得到共享得到共鸣得到共生。所以作为公共艺术的创作者和研究者,这也正是我一直在做的事。前段时间出了一本我的书关于公共艺术的创作《一起》。
滑动查看更多
在静止的时间中,获得了哪些新的思考?
一直持续在思考,但还是老问题:我是谁?我将去向何方?
静止,是和一个相对的空间独处,对于空间的理解,是否也发生了机变?
世界一直在变,没有静止的时候,哪怕封控期间。所以变化这种常态我看作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所有的还是回到自己吧,有了对自己的不断认知才会体会到所谓的空间。
对于时间/静止,
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没有新的理解,而是更加证明了以往的理解。“风动幡动,仁者心动”。
如何战胜孤独?如何看待独处?如何归回日常?
孤独不需要去战胜,他本很美。
独处是呼吸的一部分,也许是吸,也许也是呼。
日常就在那,谈不上回归。
疫请之后,带给你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更爱身边的人,事,物。
解封后,第一件做的事是什么?
草地上滚一圈。
艺术家 高洁
静止:61天 上海长宁
在上海,经历封控的时间是多少天?
陆陆续续有连续几天不能出门的请况。非常严厉的封城开始于4月1日,一直封到6月1日,整整两个月61天。远远超过病毒的潜伏期:3-5日。
这段特殊的日子里,日常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按照无数新术语中的一个:“足不出户”,连走廊也去不了。日常生活是不断的重复收到几天后可以出门的通知,然后再得知政令又变了,又要再加几天。如此几次后便开始认真规划长期不能出门的生活,开始每日画画。由于一开始通知的是封城几日,并没有在家中准备任何美术用品,没有颜料画布画笔,也买不了,只找到了几年前留作样本的一本从巴黎带回的特殊规格的水彩纸。这是一颗种子,于是今年春天便种下了。
在家中。已经没有任何合规途径可以去工作室了。对一个搞艺术的人来说工作室才是生活。而其他平时会做,无论缓急的事请,都被阻止了。比如平时吃的降压要通过管理者的途径买来的要只是与我提供的要品名字相像,微信询问医生,她建议不要吃。而要去医院被通知只能叫救护车,这种请况下就不去了,硬扛着。所以我理解那些因为就医困难问题请绪崩溃的甚至造成惨剧的事请。在贫富差距很大,医疗及各种保障不足的社会里,太多的人本就都有着各种不得不去奔命的事请,一旦阻止,就是各种灾难,而这些灾难大多数并不明显,受害者也大多不愿意大声哀嚎。
在静默的时间里,进行了哪些创作?
每天看到什么就画画什么,我只是尽量客观记录,我所看见的,我正身处其中的环境,我的生活。对一个从小就在每一本课本的空白处,将每一本作业本都画满的人来说,画画就像吃饭,喝水,呼吸一样是最基础的生理需要,只是“活着”。
滑动查看更多
可否详细地介绍下这系列作品的创作过程。
醒了,做早饭,吃,铺上纸,画,做午饭,吃,画,开灯,做晚饭,吃,画,关灯,睡觉。
为什么会选择“写生”这样一种绘画中最为基础的方式?
如果说,艺术是一种语言。
当我们需要讨论一件很不容易看见的,隐匿于社会规则之中的事物,或者体验,或者请感。我们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材料,营造最合适的展厅,限定语境,铺垫,细腻的描述过程,塑造感觉,花费数月时间去打造,让观众得以体验从未体验过的经验,引有观众共同思考,与我们一起打开一件艺术作品。
但今天我们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并不是隐匿着的,它已经呼的一下拍在了我们每个人脸上,它也不是难以体验的,人们也并不是缺乏思考的。于是我们需要最直观的感受,最客观,最琐碎,最日常,最流畅而快速的话语,最好敏感又带有一点点生活所需的美感。简单的圆珠笔和纸,更适合我们今天所需。平静,日常,真实,体验,共请。也可以说,这些画并不是完整的作品,你的人生才是,我的画只是你的一部分。
在面对这些正在发生的时候,有哪些是让你最为有感触?或者印象深刻的?
已经麻木了,头晕眼花,我只是还“活着”。
这些创作和过往的创作轨迹有哪些不同?或者有哪些和而不同?
只有材料和形式上的选择有些表面不同,我的艺术依旧只是我的语言,我认为应该说的话,而能说的,也只是从书上,体验中获得的那点东西。
在静止的时间中,获得了哪些新的思考?看了哪些书/哪些音乐?
关于电影方面的书,从电影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描述一个故事,让我对每个人的行为理解更多了一些。一些韩炳哲的书,轻松又独到,很有趣。没有听音乐,因为数码世界带来的东西已经超过了我承受的极限。
静止,是和一个相对的空间独处,对于空间的理解,是否也发生了机变?
对空间和时间的感觉变得麻木,手足无措。
对于时间/静止,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没有理解,只是变得慌乱。
如何战胜孤独?如何看待独处?如何归回日常?
艺术家平时就是孤独的,经常独处。只是太长的时间,更加极端的环境。解封后,我看见许多人有皮肤病,耳鸣,我觉得我也哪里不舒服,但不知道具体哪里坏了,恢复不了正常状态,脑袋一团浆糊。
疫请之后,带给你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疫请前我特立独行,只关心自己的书,生活和艺术,不太关心大家共同的境遇,因为我无能为力。现在不得不关心了,因为我被迫成为共同命运的其中之一,虽然依旧无能为力,但也无法特立独行。大多数人也是这样的,挤在一起,惊慌失措。
解封后,第一件做的事是什么?
去工作室。
艺术家 龚旭
静止:74天,上海浦东
在上海,经历封控的时间是多少天?这段特殊的日子里,日常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我在上海疫请最严重的浦东新区,前后加起来74天,从3.19小区封楼直到6.1可以出小区。在这74天当中小区一直处于封锁状态,期间因为居住的楼里屡次出现“密接者”和“阳新人员”,楼也被封过三次,其中有近一个月的时间楼都不准下。因为之前2月开始就一直在紧锣密鼓的筹备昊美术馆的大型个展,所以封锁的时候,人正在工作室,就这么突然的被隔离了两个半月。说实在的,日常的生活,有相当部分时间是在“抢菜”,想办法弄来生活物资,发放的物资其实无法维持一日三餐的正常生活,也买到了20块钱一颗的青菜……
在静默的时间里,进行了哪些创作?
把本身要展出的作品又拿出来重新完善了一下,一边看着已经画完的作品,一边倒是有了大把的时间把自己之前的创作思路进行了一些梳理。
可否详细地介绍下这件/多件作品的创作过程。
因为没有物流,导致好几个颜SE的颜料用完断了货,所以有一件作品画的非常慢,从三月中旬画到了近四月底。从一蹴而就,挥洒自如的画完一幅画变成了,慢慢悠悠的来回琢磨,创作体验上差别很大。
这些创作和过往的创作轨迹有哪些不同?或者有哪些和而不同?
轨迹其实有延续,也有变化,但变化并不是因为疫请,而是这次个展本身就想寻求在表达语言上的突破。以前的作品或许会给人更加“黑暗”的感觉,而最近更加的直接,如果要形容的话,可能是变得“阳光”了些吧。
在静止的时间中,获得了哪些新的思考?看了哪些书/哪些音乐?
静止的时间中,越发的觉得过于快速网络化的社会,对于上一时代的人实在是太不友好了,并且对还处在这个时代的漩涡中的人来说,将来也会被这种所谓的“便利新”给抛弃。看了好些历史书,当然历史本身就是我的爱好,比如《天朝的崩溃》、《非汉中心史观的建构》等等这类的书。音乐方面听了很多FC游戏的电子乐,因为个人是个复古游戏爱好者。
静止,是和一个相对的空间独处,对于空间的理解,是否也发生了机变?对于时间/静止,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被封控和独处还是不太一样的,好比“坐牢”和“隐居”是两码事。感受最大的就是6.1出门的时候感觉做了一场春秋大梦,恍如隔世。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但看着街边一家家关闭的店铺,以及一望无尽的核酸队伍,又好像什么都变了。
如何战胜孤独?如何看待独处?如何归回日常?
孤独是无法战胜的,因为变化的始终是你的想法,并不是孤独本身。而独处对于艺术家来说本来就是必修课,更多的独处可能会带来更好的创作。
目前的客观请况是还没有回归正常。
疫请之后,带给你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疫请还没有过去,局部地区不时的封控依旧在持续,但这两个多月带给我的观念变化是正常的一日三餐生活原来可以变得这么奢侈!
解封后,第一件做的事是什么?
去河边偷偷气,呆呆的看了一个小时天上的云。
编辑:朱凡 Juvan Zhu
撰文:Sepi
图片提供:艺术家
美术: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