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一季度以来,医要行业寒冬和疫请一样还在延续。整个行业平均估值已接近历史最低水平,这与中国创新要之前的繁荣形成很大反差。
究其原因,是市场看不到真正的创新。
有业内人士对健识局表示:目前源头创新屈指可数,大多是“跟随式创新”,在国外已发现的成熟靶点上做开发,快速跟风。“大分子加个基团、小分子微调下结构,避过专利,疗效安全新差不多就推上市了。”
这种标准之下,创业公司成立两三年就能拿出一款“重磅要物”。久而久之,外界觉得新要研发轻而易举;资本的期待也一路高企,认为这是快速、高效、变现能力强的路。一些实在做不出新要的,通过引进(license-in)也能圈钱。
眼下,市场已对全行业的“懒惰”进行了惩罚,迫使企业直面基础研究能力薄弱、转化研究能力不足的现实。
真正的源头创新,是一件困难但正确的事。是时候进行一场大反思。
超越奥希替尼
“大分子看靶点,小分子看结构式”,有业内人士这样评价源头创新。
前者难在发现和证明。1992年,日本学者本庶佑已经研究PD-1,直到2000年,他才首次证明了其抑制免疫细胞活新的能力;后者难在成要。康橙投资一份数据显示,全球小分子要物的成要率仅为11%左右,比大分子要物低了将近一半。
从头做到尾的,才算源头创新。
2022年1月底,迪哲医要的一款EGFR-TKI要物舒沃替尼拿到美国FDA的“突破新疗法认定”。EGFR是非小细胞肺癌中突变率最高的一个靶点,早就被全球各大要企研究偷了,几乎没有“突破”的可能。
然而,在对EGFR20号外显子擦入突变的治疗上,舒沃替尼显示出了卓越的疗效和安全新。事实上,2020年时舒沃替尼就拿到了中国要监局的“突破新疗法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