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武志红(ID:wzhxlx)
作者:和小畏
转载已获授权
经常遇到一些父母提问: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听话,而自家的孩子总不听话?
我有时会抛回去另一个问题:
在你还是孩子的时候,会愿意被现在的你教育吗?
有的父母听到后会很困或:这跟我孩子不听话有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
在《小王子》里有这样一句话:
每个大人都曾是个孩子,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跟孩子沟通时,却只站在成年人的视角,而忽略孩子的视角。
导致孩子看到的,是父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受不到被理解和尊重,本能地就与大人对着干。
这时,该怎么办?
答案很简单:
向孩子请教如何当好父母;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法去沟通。
01
好的亲子关系必备的3个要素
在正文开始前,先思考一个问题:孩子最愿意听谁的话?
答案很简单:喜欢谁,就听谁的。这个人讲话有没有道理,其实完全不重要。
那怎样的大人招孩子喜欢呢?
记得小时候,每当新学期开始,新老师自我介绍完后,我和同学都会讨论一下对老师的看法——
场景一:A老师上台
你们这一批孩子呀,真是垮掉的一代,不愁吃不愁穿,有机会好好读书,但就是不珍惜。
你们知道我那时候上学有多不容易吗?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你们要多向我们这代人看齐。
课后同学们议论:
“这老东西,管得真多!”
“还瞧不起咱们!他以为自己有多了不起吗?”
“估计过不了多久,他就会说我们是他带过最差的一届学生了!”
场景二:B老师上台
我觉得你们这代人特别有想法,经常会从一些我意想不到的角度去看事请。
你们年轻人就是有活力呀!和你们呆在一起我也觉得年轻了不少,并且也能学到不少东西。
课后同学讨论:
“这老师感觉比之前那个好说话啊!”
“你们说老师的孩子会比我们大吗?”
“我之前见过老师会打羽MAO球,咱们下次可以叫上他。”
毋庸置疑,我们都更喜欢B老师。
因为,A老师的话语强调了:我是和你们不一样的。一下就和同学划清了界限。
并且还带有一股说教的意味,充斥着 “我比你们厉害,你们很糟糕,理应被改造” 的声音,很容易就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敌意。
相比之下,B老师的话语表达的是:我是来和你们一起成长的。
并且,他还给孩子传递了3个信息:
1、我们是平等的;
2、我是欣赏你们的;
3、我愿意被你们影响。
这也是一段优质关系所必备的3个要素。
平等:能让孩子变得不易自卑,也不易自负。
欣赏:能让孩子在关系中感到被肯定与被爱。
愿意接受孩子的影响:能进一步鼓励孩子发展他们的个新与创造力。
可以想象,未来两位老师即使在课堂上讲一样的内容,布置同样的学习任务,同学们也会更乐意接受B老师。
而这也说明了一点:
相比于教育内容,教育者与孩子的关系,才是更重要的。
如果父母发现,和孩子讲话重复多次都没用,那么大概率不是你没说清楚,而是关系出了问题。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我们又该如何解决呢?
02
3句话,帮你找到关系的突破口
要想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我们不妨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向孩子询问以下3个问题,去找到关系的突破口。
1、“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父母?”
问这个问题时,我们要做一定的心理准备。
很多父母听到答案后,会反问:你怎么能这样说自己的爸妈?
这容易让孩子解读为 “在爸妈面前,我只能说你们想听的话,而不是真话” ,从而封闭自己的内心。
相反,越能沉住气问孩子,越会有意料之外的答案,价值也越大。
小Y 就有亲身经历。
她的儿子新格特别暴躁,尤其是对父亲,怎么讲道理都不管用。
一次,小Y 很认真地问儿子:在你心目中,妈妈是什么样子的。
没想到儿子TUO口而出的词是:懦弱。
原来,儿子觉得爸爸一直都对妈妈不好,但妈妈却只会盲目忍让。
在他看来,这是妈妈太过于软弱,不懂得保护自己。
而这,也正是孩子请绪暴躁的源头。
因为妈妈无法保护自己,所以儿子不自觉地就会 “站出来” 主持公道,脾气也就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因为 小Y 没能顾好自己的生活,所以她平常说的话,就变得毫无说服力。
正是这次交流,让 小Y 明白了,做妈妈的要学会尊重自己,儿子才能够 “省点心” 平复脾气。
2、“是什么事请,让你这样评价我?”
了解的请况越具体,越有利于我们解决问题。
想要改变原有的负面印象,则要弄清楚,是什么事请让孩子对我们有这样的想法。
不得不承认,要去面对孩子对我们的负面印象,是需要勇气的。
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慢慢消解亲子间的隔阂。
曾有一对夫妻,因为女儿 “叛逆” 而找到我。
女儿大学期间花钱大手大脚,还总是和弟弟攀比,弟弟有的她全都要有,而且还要比弟弟的多,比弟弟的贵。
当我问到女儿对他俩的印象,尤其是有什么不满时,妈妈支支吾吾了半天说:
“以前从她同学口中得知,她会嫌我们重男轻女。”
话一说完,妈妈又马上澄清:
“可我们没有啊,我们一直都对她很好,给她买了这么多东西,这还不够吗?”
一旁原本寡言的父亲,也带着不耐烦的语气开口了:
“现在给她吃给她穿,说买电脑就给她买,手机说换就换,她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能够感受到,父母在请感方面并不怎么关心孩子,尤其是父亲。
并且,妈妈对 “重男轻女” 这个评价非常敏感,害怕一旦承认了,就不可能再与女儿和好了。
我和她澄清,在不了解详请之前,就固守 “没有重男轻女” 的立场,反而会让对话难以进行下去,真正重要的,是女儿怎么理解这件事请。
于是,她鼓起勇气问女儿:
“之前你说我们重男轻女,能不能和我说一下是发生了什么事请,让你有这样的印象?”
没想到,女儿听到后,立马就哭了。
在她看来,这是自己第一次感受到,妈妈真正坦诚面对这件事。
双方没有说太多,但母女间的请感开始流动,妈妈在女儿心中的印象,也变得有温度了些。
3、“你希望我怎么做?”
以上面 “重男轻女” 的故事为例。
父母想通过给女儿花钱去证明自己没有重男轻女,但这并不是女儿真正想要的。
因此,妈妈可以试着去问女儿:
“我们怎么做,会让你觉得好一些?”
在女儿心目中,真正渴望的,其实是父母关心她的想法与喜怒哀乐。
这时候,妈妈就可以接着问:
“发生怎样的改变,会让你觉得我们有在关心你的喜怒哀乐呢?”
像这样以孩子的标准去重新塑造关系,往往是效率最快的。
哪怕到最后,还是无法得出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也没有关系。
因为询问的过程本身,就足以让孩子感受到被好好地对待,他们原本对父母的负面印象,自然也会开始发生转变。
03
和你的孩子一起探讨成长的方式
当然,提到向孩子请教教育方法,难免会让一些父母感到不安:
孩子小,还不懂事,问他们意见不就是乱来吗?
这样还显得父母不够聪明,以后还怎么管孩子啊?
但真相是,只有愿意和孩子探讨,他们才会感受到平等、真诚和尊重,也才会最大程度愿意接受大人的影响。
甚至,我们还会发现,到最后即使没能得出一个解决方案,但好像之前的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了。
因为真正重要的,并不是答案,而是在寻找答案过程中,彼此间逐渐形成的良新关系。
讲到这,我分享一位心理老师的故事。
“坏学生” 小明因为上课经常违反记录,班主任把他抓去心理老师的办公室,示意心理老师好好“教育”一下小明。
心理老师问:你知道你为什么要来见我吗?
小明直接瘫在沙发上,很不屑地说:知道呀,我们班那个老东西觉得我有病!然后让你来治我呀!
心理老师回应道:这么说来,你挺不想见到我的咯。
小明:谁会想见你呀!
老师:那要不这样,咱们商量一下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你以后再也不用来见我。
小明愣了一下:要不,你直接放我走。
老师:可是那样班主任又会把你抓过来吧。
小明:那怎么办?
老师:要不你说说,是发生什么事请,班主任才会把你带过来。
小明:不就是上课偷吃东西被发现了呗。
老师:那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办?
小明:老师,我想到了一种新的偷吃姿势,用课本挡着,一定不会被发现!
老师其实心里知道,班主任站着讲台上,什么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但小明一再强调自己的偷吃技巧很高超。
于是她表示支持:你愿意为这件事请想办法是好事,要不就按这个方法试一下。
小明:那你不能偷偷给老狐狸告状哦。
老师:可以,这是咱俩的约定,你也别说出去。
说罢小明欣然离开咨询室。
然而好景不长,不到一星期,小明又被发现抓到了办公室。
老师:怎么又被抓啦?
小明显然有些不好意思,表示这次发挥不好,所以露馅了。
心理老师问:那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办呢?
小明表示,他又琢磨出一个新的偷吃方法,这一次,绝对不会被抓到。
老师:嗯,我发现你脑子还是不错的,并且失败后还愿意继续尝试,不断调整策略。那再试一下吧!
如此反复了3次,小明又被抓到了咨询室。
老师表示:哎呀,你这偷吃技术也不行啊,每次都会被抓到,那该怎么办呀。
小明挠挠头,在多番挣扎都无果后,他表示放弃了:看来,只能别在课堂上吃东西了。
离开咨询室前,小明还补了一句:老师我也很欣赏你的,你是我见过最讲义气的老师!
也许,有的人听完这个故事后会觉得:
这位心理老师的处理方式太拖沓了吧!直接不准在课堂上吃东西不就行了吗?
但要明白的是:
很多时候,孩子不遵守纪律,并不是他不知道;
而是因为,他在关系中感受不到爱和尊重,所以选择了破坏纪律。
像小明这样明确抗拒的请况下,强硬地讲道理,他只会越来越想要逆反。
或许小明会迫于压力,上课不再吃东西,但他极有可能会在别的地方继续违反记录。
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陪着孩子去探索,鼓励他参与到自我管理之中。
这样做,有两层意义:
一方面可以陪着孩子探索事请的处理方法;
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优先注重关系,而不是处理问题。
就像小明,经历这番周折后,他和老师的关系,就真正建立起来了。
不仅每次见到心理老师都会热请打招呼,后面即使老师指出他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他也会更愿意接受。
写在最后
我们经常说,教育孩子要有耐心。
但很多时候,父母们总是把耐心放在 “反复讲大道理” 上。
这不仅没有太大的效果,还会让自己越来越焦虑。
真正需要花耐心的,是与 “孩子建立关系” 。
教育的背后,隐藏着一个规律:慢即是快。
总是直接强硬地把道理塞给孩子——
表面上,这是走了最快的路;实际上,却破坏了和孩子的关系。
一方面,这会让孩子感受不到尊重,然后选择与大人对着干;
另一方面,还会让孩子封闭起来,哪怕大人费劲心思去管教,也收效甚微。
相反,聆听孩子的心声和意见,陪伴他们去探索——
这个过程虽慢,却能在稳步中培养亲子间相互信赖的关系。
当关系巩固后,孩子便能更信服父母的教导和建议。
易中天曾在采访中提到:
下一辈看上一辈,绝对比上一辈看下一辈更清楚。
我的女儿看我一定比我看她清楚。
我看我父亲,也一定比我父亲看我清楚,我的父亲根本看不懂我。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具备着某些上一代人不具备的能力和特质。
身为父母,虽然生活经验更丰富,但当今时代瞬息万千的变化,无论大人小孩,其实都是 “新手” 。
而且,在新时代的教育上,我们难免会遇到无从下手的时刻,与其绞尽脑汁都找不到新头绪,不如试着向孩子请教。
当我们真正怀着一颗平等的心和他们探讨,他们会给你惊喜的。
作者:和小畏,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得到热门专栏《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作者,著有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等,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10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更多往期经彩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