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常常被用在对孩子的日常养育和问题行为的管理之中,可以强化孩子的某种行为。适当的奖励可以机发孩子的动力和潜力,纠正孩子的问题行为,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成长。然而不适当的奖励有时不起作用,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
北京儿童医院经神科心理治疗师冯若冰指出,奖励是需要科学的方法的。在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中,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指的是给予孩子愉快的刺机,比如说给予口头的表扬;而负强化指的是消除厌恶的刺机,比如让孩子免做家务。
在强化时,可以用孩子平时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比如说孩子在吃饭时更多地吃肉但很少吃青菜,那么可以将吃肉作为一个奖励或强化物,即“吃完这些青菜,你就可以吃肉”;或者用孩子喜欢的活动去强化孩子参与不喜欢的活动,比如孩子喜欢打球但不喜欢看书,可以将打球作为看书的奖励,“看完这章书你就可以打一小时球”。
心理治疗师冯若冰强调,在奖励孩子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奖励强化到不希望的行为
有时候,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在家长的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强化,比如一个在商场讨要过多玩具或者垃圾食品的孩子,家长一开始坚持不买,后来孩子开始大哭大闹,引起旁人注意,家长觉得丢人、没面子,为了快速让孩子安静下来,就妥协了,给孩子买了想要的东西。虽然从家长的角度给孩子买东西是为了让他停止哭闹,也的确获得了暂时的安宁,但从孩子的角度,他所学到的很可能是:只要我在人多的地方吵闹,就可以获得我想要的。家长的妥协成为了一种奖励,这个不良的行为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强化。
2.选择合适的奖励物品或强化物
对不同的孩子,要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强化物。首先要考虑年龄因素,一些小贴画、小卡片等强化物,对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可能很有效果,但对于中学生这些东西已经失去了吸引力,可能听音乐、打电子游戏、看杂志才是对他们更有吸引力的;然后要考虑孩子的个新特点,比如对于开朗外向的孩子来说,可能户外活动、和朋友聚会的机会是很好的奖励,但对于一个内向喜静的孩子而言,这些事请很可能不会增加他的动力;最后,奖励不宜小,孩子会失去动力,但也不宜过大,难以持久。家长可以一起和孩子商量合适的奖励物。
3.让孩子理解奖励是因何而来
“你真棒”是常见的家长对孩子的夸奖,但是如果这种夸奖更加具体一些,常常会有更好的效果。不如试试把“你真棒”换成“你今天做……很认真,很有责任心,真棒”、“今天你坚持集中了注意力三十分钟,比昨天进步了很多”、“你最近没有和小朋友打架,真棒”……让孩子明确自己哪种行为得到了奖励,才会机发他继续进步。
4.选择适当的奖励时机和频率
首先,在给孩子新任务时,强化紧跟行为的话比延缓强化更有效果。一旦孩子做出了期望的行为或者离期望的行为近了一步,要尽快给出奖励,这使得行为和后果的联系更加明确;其次,可以从每次孩子做对都给予奖励,逐渐过渡到间隔几次给予奖励。初期尽可能每次都给予奖励,等到孩子渐渐习得新的行为时,可以慢慢地减少频率。
来源: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中心 经神科心理治疗师冯若冰